【专访】马建超:两登春晚,推陈出新演太极

作者:赵汗青 | 浏览:

马建超,198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6岁习武,是太极拳全国冠军、世界冠军,但他真正为人熟知是通过央视春晚的舞台。


早在2007年,他就在《行云流水》中担纲主角,2018年《双雄会》中,他用一个潇洒飘逸的回旋踢再次刷爆网络。


2018年央视春晚,马建超(左一)


除了亮相春晚,他还多次参加外事表演和团拜会文艺汇演,比如2014年亚信峰会的文艺晚会,2015年款待印度总理莫迪的文艺汇演,2016年国家领导人集体出席的新春团拜会。


作为一名运动员,为什么他能够频频化身演员?


他将太极拳融音乐、书法、街舞于一体,既典雅又时尚,既古朴又潮流,毫无违和感,其中的奥秘何在?


走下舞台,走出赛场,让我们一同来认识他。



无心插柳


说实话,马建超最初对太极拳并不感冒。


他出生于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建筑工人,母亲是一名清洁工人。他从小身体就弱,母亲希望他练练武术,增强体质。


1996年,他来到郑州市体育馆。教练根据队员的身形和气质确定运动项目,“比如,有的队员肩宽背厚、极具力量感,教练就会安排他去练器械(刀、棍)或者南拳。我小时候长得身材比较纤细,跟女孩一样,又内向不爱说话,唯一比别人出色的可能就是我的柔韧好,弹跳好,教练认为我符合练太极的气质,于是我就开始练太极。”


那时,他白天上课,下午放学后母亲把他送到市队,风雨无阻。他说,如果自己在武术上有所成就的话,完全离不开母亲的表率和身教。他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下大雨,街上连机动车都难以行驶,但母亲却坚持用自行车推着他从水里趟过去,一步一步地挪到了五公里外的训练馆,到了才发现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他,一个是教练。


教练乔熛指导马建超练习


恶劣环境和娱乐活动,是检验毅力最好的试金石,而母亲的坚持为他树立了好榜样。


虽然后来他也时不时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如果我现在忍受不了选择转行的话,我也会因为困难选择换工作,那样的话,我终将一事无成。


可能是老天爷赏饭吃,他越练越有成绩,1999年从市队选入省队,后来又进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师从乔熛、董国兴两位教练。


新的大门


2005年,第十届全运会。18岁的马建超以黑马姿态,从名不见经传到决赛第六,一跃出现在众人面前。


说起这段往事,他感触颇深:“2004年,我参加全国锦标赛,一下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高手,我忽然间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在河南省已经拿到冠军的马建超,在全国赛场深刻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含义,于是他对自己下了狠心,“别人都是一天两练(上午、下午),我要求自己一天四练(早晨、上午、下午、晚上),即使下雨下雪也不间断。”


人人都有惰性,有时早晨起床他也会想想哪儿不舒服,就为了能在床上多躺一会儿,但一想到自己的目标,劲头马上就来了,“实在不行,还会给自己一巴掌,揪着自己的头发起床······”


往事历历在目。就这样,别人练他练,别人吃饭他在练,别人休息他还在练,那一年拼了!正是这些不为人知的刻苦训练、默默坚持,才有了一年后的横空出世。


由于全运会的出色表现,他于2006年进入国家武术套路集训队。


“舞蹈界和编导界有一个很著名的导演叫赵明,他也编导过舞剧《闪闪的红星》和《霸王别姬》。”当时担任春晚舞美的赵导在网上看到了竞技太极的发展,“有配乐,有难度”,他看到马建超跳起来可以像钉子一样稳稳地扎在地上,觉着非常不可思议,当即决定将太极拳与舞蹈、音乐相结合,编排一个“武舞”,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这个突然冒出的想法竟会成为日后的经典!


2007年央视春晚,马建超在《行云流水》的表演


2007年央视春晚,武术节目《行云流水》。与以往柔和的配乐不同,当晚音乐直接进入急促的战鼓声,武术队员们表演的太极拳也加快了节奏,虽力道十足但仍疾中带缓、快中有稳。这时,队员腾出一个空间,镜头转至马建超,他一个腾空飞脚高高地跃起,随后单腿平稳地着地,飘逸十足,接下来动静结合的金鸡独立、懒扎衣都成了经典画面,出拳、迎门肘、转身摆莲等动作的发力都是踏着音乐的节点······此时音乐也从急促转为舒缓,战鼓变为了古筝,但赏心悦目的效果没有变,在高潮迭起的表演中,队员们呈现出一个突破传统印象却又拍案叫绝的太极拳。


在那个近乎全民挑刺的年代,似乎不在春晚中找出点毛病就不能显示自己具备审美品位一样,《行云流水》是唯一一个没有“槽点”的节目,并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太极拳的学习热潮。


也正是这次表演,让马建超意识到,“如果配乐足够合理,太极拳照样可以变得很美,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项运动。”


而他本人也说:“(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喜欢像迈克尔·杰克逊一样跳舞,他有句话叫‘我就是上帝的乐器’,这句话让我感触良多,所以我就一直在想,如何能够提升太极拳和音乐配合的节奏感,让自己也成为奏响天籁之音的乐器。”


2014年,马建超在首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的表演


太极创新


从那以后,他就不断尝试将音乐和太极紧密配合起来,并希望寻找一位能够用音乐解读太极的配乐老师,但很久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人。


苦心人,天不负。2010年他在参加郑州国际武术节比赛时,发现太极环节的配乐非常浑厚、典雅,正是他想要的感觉。


“入宝山不可空手而归。我费尽周折、百般打听才知道这首音乐的创作人叫董刚,于是我来到北京希望能见他一面寻求合作的机会。经过耐心等待,最终才得以去董老师家中拜访。”


“一进门我就看到他的一面墙上都是迈克尔·杰克逊的唱片,”未见五官,先合三观,马建超有一种注定能合作愉快的预感。“我们无论聊音乐还是聊太极都非常契合,就这样开始了合作。”

有了董老师配乐,马建超如虎添翼,并在2011年参加广东卫视《武动亚洲功夫达人》真人秀节目中大放异彩。


最初接到比赛邀请时,他只想表演太极拳,但解福印导演的一番话点醒了他:普通观众看不出你的太极拳比别人好在哪,人无我有,才是绝活。“从《行云流水》开始,我跟解福印导演就一直有合作,他是个很棒的导演。”


“我平日就有练习毛笔字的习惯,正巧一次看电视我发现有位书法家表演书法时大开大阖,颇有太极拳的某些神韵。于是我突然就想到,何不把毛笔字融入到太极拳中来呢?”


为此他专门向书法老师学习了几个月,还真有所感悟:“太极拳讲求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书法也一样;太极拳注重气沉丹田,沉稳大方,书法也讲究气沉丹田,书写时要顿挫有力,圆中有方。”

在20强晋级赛中,他展示了原创的《书韵》。节目中,他以太极为骨,以书法为魂,将两者的古典美无缝对接,可谓一次成功的尝试。


后来,他又凭《岳飞满江红》《环卫工人》等节目层层晋级,直到总冠军。如今,回顾那一年,他感慨万千:“2011年是我人生很难磨灭的一年,对我的历练非常重要,因为你要不断晋级,就必须保证每一场节目都有创新、接地气、打动人,所以从编排、音乐剪接都下了很大功夫,体会到许多以前练套路时不曾有的东西。”


顶级表演


马建超作为太极毛笔创始人的名声越来越响,以至于多次大型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表演。


2014年5月,亚信峰会第四次峰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当晚,马建超受邀参演《书韵画意》,在音乐声中,他以身体为笔,以舞台为纸,刚柔并济地演绎着书法的抑扬顿挫,而背景典雅的水墨画则挥洒写意地展示着中国独有的丹青妙韵。各国领导人观赏后,对这个节目频频点头。“当时赵明导演担任舞蹈总监,他了解到我将太极与毛笔结合,觉着很不错,现在提倡学习传统文化,发展文化软实力嘛,就把我带到了这个舞台。当然,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排练,我也很珍惜这个机会,非常用心、非常努力地去完成每一个动作。”


马建超在2016年国务院团拜会表演《中华魂》


2016年2月,国务院春节团拜会,这是国家武术队第一次接受最高领导人审阅,也是整个体育界的第一次。为了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他激动地说:“每一位队员都竭尽全力,接近完美地展示了武术的魅力·····当我们演出结束的那一刻,全场掌声热烈,这是历史的一刻,更是记入史册的一刻。作为中国武术队的一名成员,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在谈及武术舞台化是否会丧失其根本时,他有自己的观点:“舞台只是一种手段,(武术)在舞台上表演就要按照舞台的形式才能起到最好的宣传效果。”竞赛可以检验训练成果,但真要推广这项运动还是需要舞台的展示和媒体的传播。


四朝元老


离开舞台,他更多的身份是运动员。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很多人参加两届便退役了,部分人会坚持三届,而他却坚持了四届。


2005年、2009年全运会,他分别因为经验和心态无缘冠军。在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后,他决定再战一次。


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虽然他在5月份的预赛获得了冠军,但是在决赛,他最终以0.02分微弱分差遗憾地获得银牌。冠军是陕西名将吴雅楠,季军是更年轻的陈洲理。


2015年,第十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马建超(中)获得太极剑冠军


在随后的2014年首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2015年第十三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分别加冕世界冠军后,他退役了。无论是成绩还是年龄,都可以歇歇了。但教练板凳并没有坐热,责任感驱使他从教练席又走回赛场,“教练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学校领导、省领导也都很关心和支持我们,我觉得我应该站出来。”


2017年,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午太极拳比赛,他得分9.700,以0.01分的分差暂居第二,而第一正是上届全运会季军陈洲理。下午太极剑比赛,最后的成绩是太极拳与太极剑相加之和进行排名。在名为《源》的配乐中,他舞着宝剑,时疾时徐、亦劈亦刺,动如猛虎,静如磐石。整套动作的表演和难度均属上乘,赢得满场喝彩。陈洲理上场了,整套动作同样滴水不漏、叹为观止,得分9.710,最终两项合计19.420。马建超再次以0.02分微弱分差无缘金牌。


2017年全运会,马建超与教练董国兴


四年时间,当年的冠军退出江湖,但后来者却迅速地成长。


从2005到2017,整整跨越了12年,他把昔日的队友熬成了教练,把当年的小孩熬成了青年。


值得欣慰的是,他自己也从青涩蜕变为从容,虽然始终无缘金牌,但他的实力有目共睹,他的态度让人尊重,他的表现被奉为经典。而他的目光也已超越赛场,以前心里装的是金牌,现在装的是太极,“能够在赛场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一种超脱的状态去表现太极,我很满意。”


马建超(左四)与2018年央视春晚执行总导演戴兵合影


尾声


任何一个新事物的诞生都会伴随褒奖与争议。将街舞、动感音乐引入太极拳,这样创新是否合适?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


其一,太极宗师杨露禅曾三下陈家沟,师从陈长兴而扬威武林,当他来到北京授徒时,发现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身着长袍,体质娇弱。于是,他将太极拳进行改良,去掉一些高难度动作,并将动作设计得更加柔和舒缓,以有杨式太极。


第二,作为86版《西游记》的片头曲,《云宫迅音》同样堪称经典。虽然现在听起来毫无违和感,但在当时却是特别前卫的创作,因为曲子里用到的乐器不仅有古筝、琵琶等民乐,还有小号、竖琴等管弦乐,更有电子鼓、电吉他等电子乐。当时,《北京日报》连续三天发文批评:《西游记》是古典小说,怎么能有西洋乐器呢,这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现在来看,《云宫迅音》经受住了质疑和检验。


对于马建超的时尚太极,时间也会给出答案的。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