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散打之:散打不只带有“血腥味”,更有思想和品格!
散打是脱胎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竞技项目,它同传统武术一样要遵循一个“道”字。“以武养道”自古以来就是武术文化的思想根基,武学的最高境界就是通过习武修身来感悟人生,达到不用动武便可“屈人之兵”的高度。对待散打不能只把它当做一种比赛方式,将对它的认识停留在“术”上,而是要从“术”的层面上升,领悟它所涵盖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感悟传统之“道”,人生之“道”。
散打运动在正式形成之际,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国外搏击术“快”、“狠”、“力”特点的冲击,使得散打比赛涵盖一层强烈的征服色彩。散打由于起步较晚,一开始的目的就是提高自身竞技能力,获得优异成绩。国家散打队在成立之初,就十分重视选手技能和战术的培养和训练,以保证他们在日后激烈的竞技比赛中发挥最佳状态,取得胜利。根据散打比赛的特点,选手素质的训练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体力、耐力、速度以及心理素质,这四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十分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在训练过程中,还可以结合现代学科的知识内容,如力学、心理学、医学等,利用现代科学促进散打运动向高水平发展。在这种定向性体能发展训练中,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竞技水平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
除了重视技能培养外,散打运动还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运动员“德”的教育。中华武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武学道德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武德,“习武先修德”,是中国传统的武术观点。通过武德培养,运动员们可以树立良好的武术道德观念和规范化的行为准则,这与保持社会安定及保护武林声誉有着莫大的关系。
散打本身就带有一种“血腥味”。如果没有道德感的约束,这种“血腥”将弥漫整个社会,对法律做出挑战。散打运动员一旦脱离了“德”的规范,他们对社会所产生的危害要远远大于普通人。
武德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武德教育属于武术文化范畴之内,将这种教育寓于散打训练之中,可以全面、系统地提高散打运动员的整体素质,使得散打不仅表现出“力”的美,也呈现出“善”的美。而且通过武德的教育,散打运动员的目光不再只停留于健身、技能等武术专业方面以及意志力培养等浅层方面,他们可以领悟散打远动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民族文化传统。通过武术道德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也促使散打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