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渊源之:传统武术与古老民族之间的神秘故事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5-27

巴、蜀民族的武功

古巴、蜀民族生活在今四川、湖北、长江、汉水之间,巴族居东,蜀族居西。巴、蜀族自古好习武艺,殷代曾有著名女将武丁王后妇好亲自率兵征伐巴方,终使巴族降服。川西蜀族亦善射,甲文记载蜀族以善射之射手三百进贡殷王朝,这些射手编入殷军之中,形成了民族间武艺的交流。四川出土大量青铜武器,戈、矛、钺及巴式剑等,表明巴、蜀民族武术很早就有了发展。

 

由于巴、蜀民族英勇善战,古代帝王多用巴、蜀部队,最著名者为武王伐纣。武王用巴、蜀兵在灭商战争中立下战功,巴、蜀军队在殷人阵前歌舞以凌殷人,即以武舞显示武艺与威力,是一种武术的演练。后来汉高祖命令乐人整理这类武舞,名叫《巴渝舞》,为武术与武舞的结合,舞具有剑、矛等,因其能显扬武威,亦名《宣武舞》,历代帝王均十分喜爱,流传千年。

 

据古籍《世本》载,古巴族还有以较武来确定首领的风俗: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这种掷剑较武虽与巫术活动有一定联系,但实质是一种武术比赛,在我国武术发展上有较大的意义。

南方百越族的武术

长江以南沿海有众多民族,分布广阔,历史久远,史称百越。早在商殷时期,甲文中即有越族之记载,越人主要武器为即宽肩巨斧,新石器时代遗址有大量石钺出土。商周后发展为铜钺,钺刃阔肩宽,头穿入木柄之方孔中,是厉害的砍杀武器。越族之名称即来自此武器,越人居处多江河湖海,故越人亦善游并长水战。

 

在古代广西、广东地区,生活着百越的两个支系:西瓯和骆越,史称瓯骆。春秋战国时,瓯骆民族与中原有较多交往,瓯骆族强悍善战。今广西左江花山崖壁画,多为战国至秦汉间所绘,壁画内容丰富,也反映了当时瓯骆民族的武艺活动,其器械有刀、剑、矛枪、手镖及弓剑等,人物动作近似武术姿态,如呈马步桩,腰配短剑,双手上举,或平伸如展翅。

 

1976年广西贵县古瓯骆族居住区出土漆绘铜盘,盘外周绘有四组共十八个人物的武术技击之生动形象,有徒手搏击与器械交锋,反映出战国末至汉初的武术情况。此铜盘可能是汉初流传至瓯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瓯骆民族与中原的文化包括武术的交流。

 

滇族的武艺活动

滇族为西南夷之一,生活在云南滇池附近地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战国末年,楚国庄蹻率数千楚兵至滇池地区,称滇王。滇族与中原文化的汇融,形成了丰富的带有滇族特色的武艺活动。

 

盾舞是古滇族较为流行的武舞,与后世的盾刀套路有类似之处。五十年代,在晋宁石寨山出土古滇王时期的文物,如铜鼓,腰部绘有大量盾舞、矛舞等武舞。盾舞即干戚舞,舞者头饰羽毛,一手执方盾,一手执斧戚,上身裸露,下着短裙。此种盾舞在南方各民族中均较流行,滇西南部阿瓦山区沧源崖画中亦有不少盾舞的形象。

 

剑术亦为古滇族流行的武术项目之一。考古出土了数百件青铜剑,铜剑多较短小,有平格宽刃及无格剑等形制,制作精美,装饰华丽。古籍谓使人用剑,不问贵贱,剑不离身,可知其剑不仅用于战争、格斗、狩猎,亦为重要佩饰,代表英雄气概与武勇精神,与汉族之重剑,并无二致。考古还出土双人舞铜盘,二人腰佩长剑,舒臂歌舞,形象生动,此器表明古滇族亦有长剑,或此长剑原为中原之物,尚待研究。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