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武礼之:靠拳头说话的武林江湖,大侠们如何做到 “身能由己”?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是小说中的大侠们常说的话。然而,如果你真的成了大侠,会发现这句话倒并不是小说家们的虚构。毕竟武林是靠拳头说话的,如果你不守规矩,总会有比你功夫更高的人来教训你,所以尊师重道,遵守规矩是混好江湖的第一要义。另一方面,大侠们常年游离于法律和社会之外,在朝廷看来一直属于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就是常说的“侠以武犯禁”。这样一来,大侠们就又发展出了一套独立的话语系统,例如暗号、切口、茶阵等,而在这些背后又有着很多有趣的故事。那么,历史上的天地会究竟是不是存在过?一个流氓混混要拜你为师你该怎么办?与人比武为什么要在密闭的房间里进行?
今天的人学习武术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交了钱就可以找到好的教练来教。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说,今天的武术学习是完全的买方市场。然而在古代,这个局面却是完全不同。一些大侠们尽管自身的名气很大,但教出的弟子数量却非常有限,成名成家的更是不多。这当然不是因为大侠们的实力太差,而是因为在古代,师徒之间的关系远比今天亲密和重要得多。大侠们成名之后都非常爱惜自己的名誉,他们要么行走江湖,扶危济困;要么开设镖局,替人保驾护航——比如大刀王五;或者征战沙场,杀敌报国;或者做一个“宅男”,陪老婆孩子聊天——比如叶问。总之,若不是被逼无奈,没有哪个大侠会去开设武馆,给钱就教拳。
那么,假如在古代,你想跟随某位大侠学习武功,首先要考察的是哪一点呢?你是不是想说是否天赋异禀之类的?当然不是,古代的大侠们首先要看的是武德。中国古代的大侠们大都是孔老夫子的忠实信徒,认为道德比技能更重要,假如徒弟学了武术去偷盗抢劫、为非作歹,那么武术就变成了作恶的工具。所以古代大侠们常说的一句话是“习武先习德,笑脸迎人欺。宁可先挨打,绝不先打人”。
“武德”这个概念早在《左传》中就有提到。左丘明认为武德有七个层面的内容,此后随着武术的进步,武德的内涵也在不断扩充。到明清时期,武德的内涵已经非常丰富。武德包括“尊师重道、孝悌正义、扶危济贫、除暴安良”,“虚心请教、屈己待人、助人为乐”,“戒骄奢淫逸”等基本内容,各门各派也有自己的门规和戒律,大都颁布过“五不传”“十不传”“八不传”之类的戒律。当然,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古代的武德中也有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例如最常见的一条“传男不传女”,还有武德中十分强调对于师傅的个人崇拜和对门派的绝对忠诚。虽然有些大侠并不存在门户之见,然而大多数练习者还是被迫站队。
从更为宽广的意义上说,武德实际上是武林大侠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规矩,就像当下的很多行业都有自己的行规一样。有些武德方面的内容,例如拜师、比武等已经超越了门派之间的限制,成为整个武林共同遵守的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