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作为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一,有哪些创派传说?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9-01

形成年代:乾隆、嘉庆年间

创派人物:李炳霄

流传范围:山东、山西、河南、河北

主要功法:五行拳、十二形拳、八式拳、四把锤、单刀

拳法特点:生、冷、硬、脆、刁

知名高手:李炳霄、梁学香、于海、李坤山、王宝山、崔寿山

影响力:★★★★★

 

在中国武术中,类似虎拳、猴拳这类模仿动物动作而创编的拳法都可以被归入到象形拳中去。象形拳的大多数拳法都只是一两种套路,而能在象形拳中卓然大成、开宗立派的唯有螳螂拳。

 

螳螂拳是许多武侠迷们所熟知的拳法,然而在武侠小说中,螳螂拳似乎一直是一种不入流的拳法,既没有出过什么高手,一般的名门正派也不会去练习。这是一种很大的误解。实际上,螳螂拳是一门体系宏大而又流派众多的武术,高手辈出,在华东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它曾与太极拳、八卦掌等一起被划入到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确定的传统武术九大流派之中。

 

螳螂拳以螳螂得名,它的来源与螳螂也有着很大的关系。据说,螳螂拳的创始人叫王朗,曾经在一座寺庙中居住。寺庙的住持也非常喜欢武术,经常与王朗比武。奈何王朗技不如人,常常被击败。一日,王朗到后院游玩,看到一只螳螂与蝉搏斗。蝉的体型和劲力虽大,但却被螳螂玩弄于股掌之间。王朗十分兴奋,捉了几只螳螂回去,日夜观察螳螂的动作。与此同时,王朗还吸收了猴拳的步法,将之与螳螂的手法熔于一炉,创造出了螳螂拳的基本拳法。等到再与住持比武时,王朗一招就将他摔倒在地。住持大惊,忙问王朗是怎么回事。王朗实言相告,住持便让王朗将此拳教予寺庙的众和尚。

 

有关螳螂拳来源的另一种说法是,螳螂拳的创始人不是王朗,而是清朝乾隆年间山东的武学大师李炳霄。李炳霄的家世还算显赫,它的先祖是顺治年间的进士,在康熙年间曾经担任过兵部督捕右侍郎——也就是“国家预防与控制人口外逃办公室”第一副主任兼“国防部”副部长,是正二品的高官。到了李炳霄这一代,家道也是不错的。李炳霄天资聪颖,文武兼备,但不知为何就是考不中举人。李炳霄没有范进的耐心,仗着还有些家底,就不再去考试,转而与江湖豪杰交往,学习各种功夫。

 

之后的情节与王朗有些类似,李炳霄在一次运用中偶然发现了螳螂与黄雀相斗的场面(也有说螳螂与蛇相斗的)受其启发而创造了螳螂拳。创拳之后,李炳霄将拳法交给了同乡的朋友,然后开始云游四方。在与江湖朋友比武的过程中,李炳霄屡战屡胜。当旁人问及李炳霄的师父是谁时,李炳霄总是微微一笑,说:“忘了”。在山东方言里,“忘了”与“王朗”发音基本一样,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李炳霄的师父是“王朗”,之后以讹传讹也就成了“王朗”。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