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路”在传统武术中到底占有怎样的地位?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8-01-23

套路是传统武术的主要活动形式之一


民国时期就有人指出:“国术在形式上的特点就是注重套路”。从文化学的角度讲,没有套路也就失去了中国武术的特点,就不会形成传统武术的系统发展;从训练学的角度讲,套路的出现,为广大习武者提供了一个可效仿、有规矩的训练形式。有许多散打王,如柳海龙、苑玉宝等都是练习套路出身,套路让他们受益匪浅。


明人《耕余剩技》云:“不有成法相授,能身臂指使动如意乎?”在练为战的价值追求下,传统武术形成了包括套路、散打及功法练习等多种内容有机组成的活动体系。虽然套路的某些衔接转换处像吴殳《手臂录》中指出的那样“须有虚势以济之,不可兼贵实用”,但总体上还是以“武”应具有的技击价值而展开的。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也有人总结道,诸家之拳技“顾其式法虽各自殊别,而其能打敌制胜,则一也”,同样明白无误地道出了传统武术在技击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可以说:

以拳法为诸艺之源,以套路为入门之法,继而拆招、散打并兼习各类功夫,由此组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活动方式,自明代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传统武术发展的一条文化主脉。


“练为战”和“练为看”两种不同技术走向


然而,任何民族的文化传统都不可能只是单一因素,而总会包含着不同的价值体系。传统武术中的“练为看”,就是相对于“练为战”而存在的另一价值追求。人们常说中国文化是种“审美文化”,即往往习惯于在一切人文领域中体现一种艺术精神。古代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军事武艺基础上不断受到古代舞蹈、戏剧、杂技等多种文化形式的影响,具有自身的审美功能。


作为内在机制的两种不同价值追求,因此导致了中国武术发展中“练为战”和“练为看”的两种不同技术走向。练为战,以具有强烈攻防含义的套路为入门之法,以对接散打为中介,最终追求一种“因敌成体”而制胜于无形之间的脱化神明之境;练为看,则是为了博得观众喝彩而强调其观赏性,始终停留在一种预设性的“形”的表达上,在一种虚拟、写意的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演练者的一种攻防场景,从而产生出美学理论中所谓的“移情作用”,给观赏者以浩然自快的审美愉悦。


传统武术对“武”的主体价值刻骨铭心的认同


尽管花式套路的形成、发展同样出于一种“不离日用”的务实态度,但因对“武”的主体价值刻骨铭心的认同,故自古至今在人们的意识深处,随时流露出对玩药架子“江湖卖技”的鄙薄。


明代,就有所谓“花拳入门,错了一生”的诫言,尤其戚继光等人,直斥“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的花式拳棒,“视为戏剧套数”。尊我斋主人在《少林拳术秘诀》中认为:“江湖卖技者流之使演拳棒,纵使得五花八门,终属外家(即外行),不能入名人之眼也”。许多传统拳种都把“不准打拳卖艺”作为门规戒律,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武术价值追求的一致性。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