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散打王柳海龙也练的传统武术,揭秘传承百年的蔡李佛拳!

作者:黄丽 | 浏览: | 时间:2018-12-24

蔡李佛拳是中国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836年陈享创立蔡李佛拳至今,已有182年的历史了。它不仅风行岭南,练拳者亦是遍布世界。


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蔡李佛拳成为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目前广东唯一获准为国家级非遗的武术项目。


蔡李佛拳套路繁多,内容丰富。拳路气势磅礴,动作舒展大方。手法着重攻防配合,步法灵活稳健,发劲刚中带柔。讲究发声与动作的配合,要求发声以助威,发声以助势。


发展时期


清代中叶,民间艺术的兴盛为蔡李佛拳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道光十六年,民不聊生,清王朝衰败,官商勾结,百姓受到清政府的压迫,加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社会矛盾。陈享创立蔡李佛拳时,提倡反清复明的思想,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当时清政府虽然禁止民间练武,但自从太平天国起义后,其自顾不暇,对此疏于防范,而人民大众练武之后,进则参加义师,退则强身自卫,故对练武有迫切的要求。


1836年,陈享回到家乡京梅村设洪圣馆,广收徒众。1839年至1840年间,陈享从民族大义出发,协助林则徐训练义勇水师。林则徐被贬谪后,陈享带领众多弟子返回京梅村洪圣馆,陈享积极宣扬“吾技进可御外辱、退则强身健魄”的主张,悉心传授武技。


兴盛时期


鸦片战争结束后,广东沿海成千上万的人远走南洋和美洲,掀起一批移民潮。由于地理位置以及政治、经济因素,蔡李佛拳的武术家们跨洋过海,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对中国武术起到传播作用。


1845年,陈享遣众徒在两广各地设立武馆四十余间,门徒数千,弟子遍及两广等地,发展极为迅速。1854年,陈享参加“天地会起义”,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蔡李佛拳馆被封馆。陈享逃往香港,后赴美国,又辗转到南洋各地传授蔡李佛武艺,加大了蔡李佛拳的传播范围。


衰落时期


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向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身陷水深火热当中,对蔡李佛拳的传播和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制约了蔡李佛拳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之初,京梅村的村民只以“父传子、叔教侄”等半公开的形式小范围地传授蔡李佛拳。


上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的文件,进行了全国性的“武术挖掘整理运动”。这次活动对蔡李佛拳也进行了挖掘整理,收集了关于蔡李佛拳的大量资料,包括:《蔡李佛拳行功精要》《蔡李佛技击学》等。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蔡李佛拳作为一种“活态文化”,更加需要对其进行动态保护,必须对这种“活态文化”的载体进行保护,才能够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保护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化、国际化不断加深。老拳师的相继离世、市场经济、重竞技轻传统的发展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武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

这一时期,蔡李佛拳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急需保护。


传承时期


2008年,蔡李佛拳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为蔡李佛拳的进一步国际传播与加强传承保护提供了国家资助,扩大了蔡李佛拳的影响力。蔡李佛拳相关的省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也得到了政府的保护、支持。以政府为主导,蔡李佛拳的保护、传承相关工作也在不断的进行。


蔡李佛拳在国内越来越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不断加入对蔡李佛拳研究的行列。蔡李佛拳的传承迈入了新时期。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