搏击频频上微博热搜的背后,体育有捷径吗?
2018年,中国搏击遭遇寒冬。当人们一脸迷茫,问出“冬天来了,春天还远不远?”的时候,2019年刚刚过去五分之一,搏击就连续三次登上微博热搜,让人感到一股暖流。
3次热搜,5亿阅读
2019年1月27日,24岁的江西小伙徐灿在美国休斯顿丰田中心体育馆12回合击败卫冕冠军罗哈斯,夺得WBA(世界拳击协会)126磅羽量级金腰带。整场比赛他挥出1245拳,终结了在邹市明之后长达548天的中国拳击世界冠军空白。
赛后徐灿发言迅速刷屏——“祖国是我力量的源泉,我是中国人,我叫徐灿,我不怕任何人。I’m Can,I can!”
随后#中国第三位世界拳王#上了热搜,香港明星谭咏麟也为之打call转发,微博话题阅读2.9亿。徐灿是世界拳坛10年来最年轻的羽量级世界拳王,是第一个击败卫冕拳王夺得金腰带的中国拳手,也成为中国拳击有史以来首位男子五星级拳王。
2月28日#中国首位五星级拳王#再次上热搜,阅读量近亿次。
3月3日,在堪称“格斗春晚”的UFC235中,中国女拳手张伟丽毫无争议击败草量级排名第七的“小旋风”特西娅·托蕾斯,取代了她的位置,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进入UFC前十的中国拳手,UFC冠军挑战权不再是梦想。张伟丽凭三场比赛就杀入UFC 前十,被称为“火箭速度”,人们对她未来不断刷新中国纪录充满期待。赛后#张伟丽打破中国UFC纪录#上了热搜,话题阅读累计达1.5亿次。
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搏击三次上了微博热搜,话题阅读总量超过5亿次,这样的热度恐怕谁都没有预料到。从2014年中国搏击产业快速发展到2018年搏击遇冷,尽管近年国内搏击比赛每年都超过一千场,但关注数据却直线下滑,即便花大价钱请国外巨星来打,影响力也很少能真正“出圈”,偶尔搏击成为话题,也大多伴随着打假、作秀等负面传播情绪。可随着2019年春天的到来,搏击关注度忽然“大爆发”,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搏击的春天已经到来?细细看来,现实比愿望要骨感得多。
热搜背后,最强唯一
这3次热搜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中国拳手在国外赛事中创下突破性成绩。观众的热情是源自世界对中国拳手实力的认可。每年中国搏击颁发出的金腰带数量绝对不少,可是如同扔进大海的小石子,掀不起像样浪花,为何国外赛事即便进入前十都能上热搜?
这源自体育的一个基本属性——权威性。体育的魅力来自竞争,胜者为“王”,但在真正充分且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王”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只有一个,正是 “最强者的唯一性”吸引了拳迷注意力。
权威认证,两个条件
要做到认证的权威性,需要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掌握标准的制定权,且公平公正。体育是基于规则的运动,一个被大众认可的权威规则才能诞生“共识”。这种“共识”不是一拍脑袋就能得到的,必须需要经过运动员、市场和时间的检验。
第二,全世界范围内充分竞争。赛事必须能吸引最优秀的拳手主动参与,在高手不断的竞争中,比赛的含金量和价值才会慢慢被观众接受,成为心中的“唯一”。这种吸引高手来挑战的体系,是商业回报、荣誉权威、安全保证等赛事各方面软实力的一个综合展现,不是单纯烧一笔大钱请一两个明星来就能替代的。
我们可以对照这两点分析下WBA和UFC。
案例:WBA含金量
尽管拳击组织多如牛毛,但世界上公认的权威组织是四个,WBA是其中之一。
WBA的前身是成立于1921年的国家拳击协会,1962年为适应拳击发展的时代要求,改为世界拳击协会(World BoxingAssociation简称 WBA),WBA权威性毋庸置疑。
目前四大拳击组织不是封闭的,彼此承认,相互合作,可以看做是全世界拳击认可标准的统一化组织。
拳击赛事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从赞助、有线电视、版权等方面构建了完备的商业模式,保证了头部拳手丰厚的回报,吸引着最优秀的拳手参与。徐灿所在的126磅级别全世界职业拳手数量超过1800人同时竞争,这也是四大拳击组织冠军含金量高的原因。
案例UFC:标准制定者
对于MMA(综合格斗)来说,UFC一直以来扮演的角色,不仅是“开创者”,更是标准制定者。
UFC率先将MMA 体育化,构建了完善的商业运作系统,吸引着全世界最好的拳手来这里竞争。对于所有练习MMA的运动员来说,UFC的金腰带等同于足球的大力神杯,NBA的总冠军戒指,是其他同类联盟都不能替代的荣誉。
徐灿和张伟丽的“影响力出圈”恰恰证明了,只有规则制定者和“权威性”机构所赋予的荣誉才真正被世人所承认。
中国搏击缺啥?
尽管中国这几年诞生了大量的搏击赛事,但大部分借鉴国外规则,采用国际标准,引入自由搏击体系和综合格斗体系,无论判分标准和技术风格都与国外大同小异,为的就是与国际接轨,以最快速度切入国际市场。
“拿来主义、最短时间、最大市场”这种资本思维在搏击市场上遇到挑战。尽管中国搏击赛事能批量颁发金腰带,可“权威性”不是由“数量”多少来决定的。
起步较晚的中国搏击无论从拳手水平还是商业规模,都还不具备拿下国际市场的实力,反而因为规则上的近似性,遭到国际市场“反噬”。
中国搏击不缺比赛,不缺优秀的运动员,不缺顶级的灯光舞美,不缺花钱请国际明星的胆识,缺的是开创精神和民族特色。
任何东西的起步都是从模仿开始,中国搏击的辉煌始于“模仿与捷径”,“模仿规则、接轨国际”可以引入更多的海外拳手资源,市场规模和估值也会迅速向国际市场标杆靠拢,在国内体育市场还没成熟时,直接瞄准国际市场,虽然格局够大,但“模仿”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超越,“捷径”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究竟能跑多远。当中国搏击遇冷后,国内那些与世界接轨的运动员纷纷踏上了国际舞台,去寻求更大的市场,中国搏击为他人做了嫁衣。
一次争论,一条捷径
2018年,搏击与拳击圈曾因“自办赛事”还是“参与国际竞争”有过一次著名争论。源于9月15日某国内著名踢拳选手跨界拳击TKO泰国拳手。徐灿并没有参与论战,四个月后他拿到了WBA世界冠军腰带。争夺四大拳击组织的金腰带是艰难的,相比之下自己打造赛事组织发金腰带才是“捷径”。但事实证明,看起来最远的路,才是真正的捷径。
办一场比赛是简单的,做一个赛事品牌是困难的。制定标准规则、培养专项人才、树立公平标准、提升观赏价值、给观众带来独特享受、建立盈利商业模式,WBA、UFC都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用了几十年时间建立起了“权威性”。
对体育来说,真正的“捷径”就是每一步都走自己的路。
当我们为中国拳手在国际取得成绩上热搜兴奋时,反过来想,什么时候会有国外拳手赢得中国比赛的冠军上热搜?或许要等中国搏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民族品牌道路的时候。
那肯定不是一条捷径。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