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发展史之“拳脚门”
散打是指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踢、打、摔等技术而进行的斗智、较技的一种徒手格斗对抗性竞赛项目。散打是竞技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的散打运动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1840年至今,中国武术与西方的体育思想交流可以说有三次融合。第一次融合发生在民国时期,诞生了“拳脚门”,第二次融合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融合的结果产生了散手,第三次融合发生在1999年,产生了散打这一国际化、民族化的名称。
竞技体育与“中国武术技击性”的第一次融合——“拳脚门”
1840年,中国的自我发展航道被迫转向,中国进入了冷兵器与火器相较量的历史时期。甲午战争后,以“武举”制退出历史舞台为标志,用于战场斩杀的“武术”被迫退出了战争舞台。
西方资产阶级在殖民的同时,带来了他们先进的体育思想。一大批有识之士展开对西方思想(包括体育思想)的学习、吸收,从而揭开“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第一次融合的序幕,在融合的过程中中国产生:
1、马良的《中华新武术》;它借鉴西方兵式体操的教练方式,打破流派的门户之见,将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融为一体,分段分节地配以口令,制定出团体教练法,对学校、杜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以“精武体育会”为代表的社会武术团:1909年,霍元甲以中西融合的精神将“精武”与“体操”合在一起创“精武体操学校”。1910年体育会“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旗帜鲜明地将“提倡武术”与“研究体育”井列。
1923年4月,马良、唐豪和许禹生等联合发起中华全国武术运动大会。
在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中央国术馆对“散打”的雏形——“拳脚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中央国术馆将旧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结合起来进行国术考。1928年10月28日,中央国术馆在南京举行“第一次国术国考”,设“拳脚门”比赛,参加者是国术馆的教师和学生。
1929年由中央国术馆副馆长李景林发起举行了“国术游艺大会”。目的是抑制式术界的门派之争,并综观武术全貌。参加“拳脚门”比赛的运动员必须参加完套路比赛,并经过专家鉴定认为“功夫可以者”。
1933年,中央国术馆举办的“第二届国术国考”中,大部分省市都派有代表参加。大会设男、女散打比赛的主要规则为:
1、点到为止,没有时间限制。
2、凡用手脚击中对手任何一个部位都得一点,规则的缺点是只要用脚尖触及到对方或手指点到对方的头发也得点,故造成双方都不敢轻易进攻,只得躲躲闪闪。
国术考试的“拳脚门”比赛,虽然在一定的规则下进行对抗,但是由于不分体重,不决赛前几名,故仍然算做武术向近代竞技迈进的尝试。
总之,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需要,人们普遍对“拳脚门”比较重视,并试图与西方体育竞技有机结合起来,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术馆举办的国术考试,近似昔日武科的翻版,局限“拳脚门"的发展,最后已经取得的尝试性进展也在屡年战火中夭折了。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散打王官方观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