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巨星赵文卓实战经历,曾和泰拳较量过!

作者: 中华武术 | 浏览: | 时间:2019-11-13

赵文卓,1972年4月10日生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武术世家,中国影视演员、武术家,北京体育大学教师。赵文卓从小学习武术,1990年考进北京体育大学武术系。1990年获中国全国锦标赛少年冠军,1991年获中国全国大学生比赛全能冠军、全国武术冠军,并当选中国国家武英级运动健将。本文摘自《中华武术》对赵文卓的访谈。


问:细看你的电影,发现你的动作有很多通背拳的味道?


赵文卓:我练得最好的是通背拳。以前练的通背是四川队的“白猿通背”。后来进了院队有两个同学,跟他们学了河北的通背。再后来在学校学了一点劈挂拳,就把劈挂的几个动作加在通背里了,形成自己一套比赛的通背拳。


传统器械方面,刚开始在哈尔滨练三节棍,后来练太极剑。专业队里,我最拿手的长兵器是枪,短兵器是剑。张植彬老师教了我很多梅花大枪的东西。一般来讲,我们练的那个枪术,尤其在基本动作拦、拿、扎上,跟别的队不一样。别的队拦、拿,握枪把的右手是动的,我们是紧贴腰根儿的,靠腹肌发力。那时别人跟我对枪,别人拿枪打,我一挑一震,对手的枪就脱手了,我觉得没用力。我就觉得我们的练法挺有意思,所以特喜欢跟人试。你拿个枪,我拿个枪,一抖,他的枪就飞了。


问:怎么理解中国武术技击的独特性?


赵文卓:从古至今,武术的文化环境和技击规则,决定了格斗的具体形态。与现代终极格斗规则相比,中国武术多是打倒就停,不会长时间缠斗。比如中国式摔跤,摔倒对方就要停,不能说对手倒了还扑上去攻击。而终极格斗通常会把对方锁在地上实施各种地面技,以逼迫对手投降。所以从规则来看,中国武术历来讲究点到即止。


中国武术很少打头,这是中国的武德体现。有句话叫“打人不打脸”,像我们学的拳术技法,一般都是打对手躯干,而不是以把对方打残打出血为目的,手下还是会留情。但如果改到打头或打颈部,就危险了。中国传统武术里有很多致命招法,一般叫做“阴招”,什么挖眼、撩阴、锁喉,实战中尽量不用。


古代镖师走镖,劫匪以生命威胁,就只能用真功夫了。但那是法制之外的另一种江湖规则,算是你死我活的生存斗争。人为了保命肯定什么招都会用。但现代社会两名拳手较量,就必须符合竞技规则、体育道德、社会法制等规范。所以说,武术的大小环境决定了武术的发展方式。


问:你有过实战吗?


赵文卓:以前在北体学过散打,有一些实战经验。刚开始去香港拍戏那段日子,还常找别人试手,有泰拳班、跆拳道班。当时我住在香港的青年会酒店,酒店有教这些拳的,还是香港专业队的。我常去看,慢慢认识后就戴上拳套打。刚开始大家只是试试,点到即止,慢慢地就深入一点。


和泰拳打过几次,发现他们对下盘没啥反应。被摔过几次后,对方一般不敢轻易起脚。他观察你都是上三路,你要是进攻他下三路,他一点反应没有,一打一个准儿。不过这几年,泰拳跟中国散打交流多了,这方面加强很多,架子也开始低了。那个时候什么最好用?抱腿摔,一起腿一抓就倒。我以前在哈尔滨还学过中国式摔跤,那时候有个教练是70年代全军大比武的“摔跤王”,还有苏联一个空手道远东地区教练,教我们空手道。


问:从小习武,对你的性格有什么影响吗?


赵文卓:我从8岁练武至今,包括去国外一直没断,武术对我影响很大。回想一路成长到现在,活得都比较简单直接,是典型北方人的性格。当然,这种性格到后来进入社会,尤其是接触到一般人接触不到的香港演艺界,一下子就懵了。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