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精髓之:中国武术教你如何处事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3-10

《论语·述而篇》有云:“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就是说,孔夫子的学术思想是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借,活动于六艺之中。中国文化中所谓“立己立人”的行为原则,都是以这四句作为纲领的。在这里,“道”是操作的方向、目标和基本途径,“德”与“仁”则是操作主体由“道”发生出来的内、外规范和状态,而“艺”则是其活动的范围、场所和载体、手段。或者说,前两句的“道”与“德”是属于精神层面的超越性追求,后两句的“仁”与“艺”则是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的实际操作层面。这四句话中,最重要的是开头的“志于道”和结尾的“游于艺”。“志于道”是超越性的着眼点;“德者得也”,“德”是从“道”而“得”来的社会规定。“游于艺”则是现实性的着手点;“仁从二人”,所有的“艺”都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现实操作中具体展开,“艺”跟社会关系互为载体。作为一种实用性的身体技艺,中华武术的身体训练和具体应用均着眼于人的“自我运作”和“自身发展”或曰由“自我保护”进入“自我实现”,完全可以借用孔子以上的学术命题作为其参照框架。在这里,“道”具有“客观规律”和“价值目标”的双重意义,“艺”也有“物质操作”和“精神超越”的双重含义。“志道游艺”的前提是“顺天循性”,而“顺天循性”的发挥则是“志道游艺”;用现代语言来说,则有某种“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意蕴。

 

(一)价值取向:“志于道”

传统武术是一种“由技入道”和“以技载道”的生命应对之综合实用技术,其基本点在于生命的自我运作、自我维护、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所谓“各得其所”和“各取所需”的实际含义,也完全可以归结为自我运作和自我实现。在这里,其着眼点是“志于道”。我们知道,任何人类行为都需要有一个主体性的价值取向和心理驱动,而并不只是限于行为主义那简单化的“刺激—反应”,或者只限于心理主义的“欲求—表现”。人并不能像动物那样“为活着而活着:,而是要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服从客观规律并体现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武术技术由此也必须要反映武术技击规律并为这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服务。

 

(二)实现方式:“游于艺”

跟“志于道”同时展开的着手处或曰实现方式,那便是“游于艺”。“游于艺”是依于“志向”的“行为”及“情趣”之载体和表现,具有所谓“任志而游”的行为状态和某种“靠技术吃饭”的运作特征。不过,孔子的儒学本是一门德性、修身之学。由此其原意当是学艺、通艺而进德;所谓“游于艺”,当是指为学者遍历、熟习和发挥六艺,于是仁德日新,身心自适、顺畅而入优游之境、达明道之功。


文章来源《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