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渊源之:《易经》和中华武术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3-10


何为《易经》?

       《易经》是我国殷周时期完成的一部经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系统的哲学著作之一。《易经》是一部由卦画建构而成的精巧绝伦的奇书,但其价值远超于占卜。《易经》思想内蕴着生生不息,变化莫测的象、数、理、占之机,充满了东方思辩的哲学智慧。


       易经的理论思想所揭示的万物一体的“天人合一”“阴阳辨证”的对立统一思想,以及二进位制的“八卦”,构成了宏观的、整体的、系统的理论框架,成为一门探求宇宙、生命大规律的学问;通贯儒、道,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影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对《易经》哲理的基本概述

       具体讲,书中一条主线,四个体系:一条主线是一阴一阳、错综有致的万物一体大规律。四个体系分别是精巧绝伦的符号体系;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渊源深厚的天文历法数理体系;神妙莫测的实证科学(预测)体系。


       
一般认为“易”有三层含义:一是变易,世上万物没有一物是一成不变的;二是不易,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变出万象的变化之道却不变,天道和人道不会变;三是简易,宇宙间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了解其理之后,就变得平凡而简单了。


       《易经》从时空周期运动入手,来探索天地人盛衰沉浮,生长收藏的规律,是研究宇宙万物周期变化规律的学问,因此成为世界上唯一具有普适规律的基本理论。 易经的阴阳学说是一种“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宇宙理论体系,易卦的“阴阳”思想反映了古人认识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传统武术的重要哲学思想许多都基于易经哲学。


易经哲学理论对传统武术的影响

       《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格和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曰与阳;立地之曰柔与刚;立人之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易经》阐释人性与武术修炼的关系

       《易经》与武术的关系其实较为明显。从拳术名称上,一眼即可看出,如太极拳、八卦掌等。太极二字出于《周易·系辞》:“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中国传统武术总的来说可以免强的分为“内家”和“外家”。内家中的代表拳为太极、八卦、形意,它们无一不与阴阳相关。拳理中的动静、开合、虚实、现藏,都是根据阴阳学说而来。不管何种拳术,总以强身健体为第一要义,也就是说要维持体内的阴阳平衡。无论是外家拳,还是内家拳,都强调“气沉丹田”,或“外练身法步,内练精气神”,“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易经》象数的阴阳变化论与武功修炼

       《易经》象数的基本思想是阴阳论。在武术修炼中是非常重要的。在武术修炼中不论是内在“气”的打通,还是外在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所谓“阴阳”,不仅指构成宇宙的“气”,而且指表现一切事物现象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的两种属性。把复杂的客观规律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宇宙万般事物的变化中抽象出来加以简化,使人易知易从,这就是《易经》的宗旨。


       《易经》就是运用这种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关系来说明宇宙万事万物状况的。如:八卦掌以阴阳为纲纪,并用五行来定位,以确定行走的方向。以《易经》象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单换掌、大鹏掌、白猿献果、指天划地、狮子抱球等二十四个动作为单操,作为基本功的练习,也就是一种静功的练习(属阳)。各种掌法都以转圈进步为基本练法,暗合着八卦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数变和方位,因而有六十四掌的变化,四正四隅的转环。再比如:太极拳的基本拳理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阴阳变化,是太极拳功夫的基础,只有明白了“静中触动动犹静”,“劲由内换,收便是合,放即是开,开中有合”的道理,即掌握了“阴阳不测”之功,才能达到“因敌变化亦神奇”。 再如,通背拳的理论,也是在《周易》象数阴阳理论指导下创建的。通背即是拳名又是锻炼的法则,意指练习中力通于背。也就是说通背拳是通过六种站桩方法打通人体前胸后背的任脉和督脉。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