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器械之:百刃之君——剑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5-27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镗棍槊棒、鞭锏锤抓、拐子流星”,这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十八般冷兵器。对于每个习武者来说,能够熟练掌握这十八般兵器就意味着达到了极高的武术境界。在中国古代由于伴随战争所产生的诸多冷兵器已经为战场的主角,甚至决定了战争的胜负,以后兵器渐渐流入民间,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武术的内容。

 

有人做过统计,中国各式各样的兵器总共有一百多种,其中刀和剑最为重要,它们被称为百兵之首。作为军事作战用的兵器,剑要比刀更早出现,从考古学上看,商周之时已有青铜剑问世。春秋战国的制剑技术,走在其他兵器之先。

 

剑是一种平直、细长、带尖、两边有刃的短兵器,是武术短器械之一,素称“百刃之君”,它由矛头和匕首演进而成。剑的名目很多,但剑的构造大体相同,一般由剑身和剑柄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剑柄包括格(护手)、剑柄、剑首。剑首系上比剑柄稍短的穗子为短穗剑;系上比剑身稍长的穗子称为长穗剑。

 

古剑的形制有三种,《周礼》中说:剑长3尺,重60两,为上等剑,上等勇士使用;剑长2尺5寸,重45两,为中等剑,中等勇士使用;剑长2尺,重35两,为下等剑,下等勇士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铸剑术极为发达,尤其在吴越地区。欧冶子、干将、莫邪都是史载吴越地区的铸剑名家。20世纪60年代在湖北江陵出土了越王勾践剑,半米多长,剑身呈现菱形纹,还有蓝色琉璃镶嵌的花纹,合金技术和铸造工艺均相当高超,历经两千多年,依然锋利无比。干将、莫邪铸造的雌雄剑,也是史载的名剑。还有巨阙、湛卢、鱼肠,两汉时期的青虹、倚天都是传说中的名剑。

 

然而,当时军队在车战、野战为主的战争形式中,主要兵器是弓箭以及枪、戟、槊、大刀等长兵,剑只能在近战和自卫时发挥作用,渐渐成为一种备用兵器,同时还成为一种佩饰物,武将佩戴显示尊贵,文人佩戴透着高雅,剑的演练也增加了艺术性。所以,楚汉相争时会有“项庄舞剑”;西晋时会有祖狄“闻鸡起舞”;唐时会有公孙大娘“舞剑器”。唐代士人将李白的诗歌、张旭的狂草书法、裴昱的舞剑并称三绝,说明舞剑已成为当时文人雅土钟爱的活动之一。

 

清代以来,民间武人把剑分作文剑和武剑,以剑袍长短为区分,文剑偏重于表演,武剑偏重于实战。文剑的剑袍由剑柄计算,与剑身等长,舞起来多用腕力,保证剑袍不能缠到剑身上,在演练剑的过程中,犹如一根半节硬半节软的长棍,软硬相宜,潇洒飘逸。武剑的剑袍则仅有半尺多长,没有剑袍缠剑身,招式多用点、刺、绞、崩、撩、挂等手法,比文剑刚猛,且灵巧多变,动作快疾,气势恢弘。

 

先秦时期,剑并非寻常之物,当时的法律规定只有士以上阶层的人才能佩剑,而贵族们更是把佩剑作为成年的标志。《史记》记载秦王政登基的场面时只用了六个字来描述“乙酉、王冠、带剑”,意思是乙酉年戴上王冠佩带宝剑正式登基。而民间习武之人或者侠客只能使用一种与剑在形状上相似,体积短小的兵器——匕首。历史上,匕首与长剑最著名的一次对话发生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

 

到汉朝的时候出现了一种超出兵器本身意义的武器,它发展成了极端权力欲的象征,那就是尚方宝剑。“尚方”有两种写法,一种是高尚的“尚”,一种是上下的“上”。尚方宝剑是皇帝赐给大臣,表示当他不在场时,大臣用这个剑内可杀伐,对于相当职位的官员进行处置;出外可定夺,在宫外执行皇帝的权力。它是一种皇权的象征,持有这“尚方”剑者可以代表皇权的意见。正因如此,佩剑成为汉王朝的礼仪制度。

 

相较于刀术、枪术、棍术等在战场征战的作用,剑术更具有表演性、观赏性,久而久之,各家剑术多朝着动作优美的方向发展,于是民间便称“刀走黑,剑走秀”,意思是刀术气势猛烈,而剑由于本身轻、短、细、薄,只可逢坚避刃,遇隙削刚,以巧为先,以快为先,所以也说“刀如猛虎,剑如飞凤”。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