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人物之:抗倭名将戚继光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6-06

从历史记载来看,南方武术的第一个兴盛时代是在南宋。南宋时期,南北战争,异族入侵,农民起义,社会十分动荡,其内部政权也存在着许多隐患,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外忧内患的时代。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倭寇的入侵威胁日益迫近,南方的武术又再次迎来发展机遇。其中两位南派的武术大师成为泰斗级代表人物,他们就是戚继光和俞大猷。

 

明朝嘉靖年间,倭寇之患发展到了极点,这些来自日本的浪人都是多年亡命海上杀人越货的暴徒。他们较大规模的攻击往往会集合上百艘战船,人数上万,在浙江福建沿海一带,攻城略地,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沿海民间传习的武艺功夫远远不能抵抗倭寇。

 

公元1560年前后,素有威名的戚继光被调任到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台州地区主持抗倭战斗。他深知要想扭转抗倭战争的颓败局面,就要从训练士兵的个人武艺功夫着手。戚继光在台州抗倭期间,所著《纪效新书》里写道:学拳要身法活便,脚法轻固,进退得宜,腿可飞腾。而其妙也颠起倒插,而其猛也披劈横拳。这些话针对倭寇善于跳跃的特点,强调士兵在实战攻防中腾挪闪转的身法要领。

 

作为一位来自北方的武术家,戚继光十分重视吸取南方武艺之长。《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两次提到一位台州籍将军刘恩至,他是当朝武进士,其家传武艺是一种强调攻防结合的拳法,名为刘家拳法

 

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注重连续快速进击的理念,即是后来戚继光三十二式长拳要领的由来。戚继光把拳法绘制成图,写出口诀,发给士兵练习。他强调拳法是所有武艺的入门根基,要想学好刀、枪、剑、棍等兵器,都必须学好拳。

 

戚家拳后来随着士兵退役在东南沿海传开,至今流传在台州地区的南拳还保留着戚家拳的若干特色。这就是蹦闪跃转,势势相连,动作紧凑,劲力刚健,刚柔并济”。从拳法的特点来看,戚家拳与峨眉武术的技击有着很多相同之处,即讲究灵巧、紧凑、刚柔和应用实战。

 

戚继光的拳法理论后来还通过一位南方武术家传播到日本,进而形成日本的国技,即柔道的前身——柔术。明末清初浙江余杭人陈元赟迁居日本,他是一位在哲学、文学、绘画方面修养很高,又精通中国南方武艺的通才式人物。日本十七世纪古籍《拳法秘书》中说今世所谓之柔术也,于《武备志》中称为手搏。在目本开始有此事是近世有陈元赟者,即将来自明朝的陈元赟奉为柔术的创始者。那么,陈元赞带去的是怎样一种武艺呢?

 

书中说此术须持之以柔,修虚静之心,是指一种颇具禅修之意而又攻法凌厉的擒人术。柔术之得名据传是来自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的一句话:活捉朝天,而其柔也。”“活捉是生擒,朝天就是仰面摔跌之意,柔”是以柔制刚之意。

 

但是作为军事家,戚继光对拳脚功夫的局限看得很清楚。《纪效新书·拳经捷要》开篇就讲拳法似无益于大战之技,明代士兵上阵杀敌配备的是以枪棍为主的长兵器,这些才是戚继光所说的大战之技。

 

自戚家军成立开始,他率军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10余年,大小80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他在东南沿海抗倭期间撰写的几部著作也成为我国军事武艺实践指导方面的典范之作。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