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者要怎样应对习武过程中的酸筋痛骨?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9-14

对习武者而言,从拜师习武到学有所成,既是武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意志品质、逐步深化对武德的理解过程。《武术汇宗》中说“苦练功夫,体得先贤”,就是带有这样一种道德指向的概括。另一方面,传统武术有这样一个认识: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习武者能得武技真谛的保证,武谚“德薄艺难高”,清楚地说明了这层含义。作为完整反映一个习武者习武过程中心理特征的意志品质,主要由习武者专心、苦心和恒心“三心”内容组成。今天咱们来说说三心之一——苦心。

 

技艺功夫的点滴进步,无一不是刻苦磨砺的结果。传统武术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习武者必须经过“三膘三瘦”(有的地方又称“三肿三消”)的形体变化,劲始入骨,又须经“三伏三九”的刻苦磨炼,劲始归根。显然,这是对习武者吃苦耐劳、体肤磨砺的意志品质要求。习武过程中的酸筋痛骨非常人所能忍受,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妨将此称为“苦心”。如传统枪法历来注重“戳”“革”两字的本源功夫。《手臂录》作者吴殳曾具体描述了习练这种“本源功夫”的艰辛过程:每次“以力竭为度”,虽“杆以苇絮封其端,而又厚缚纸竹于前臂,然犹左腕右臂青紫流血,恒不绝见”。

 

桩功,在各类功法练习中,是传统武术的重要内容,最为枯燥艰辛,非苦难得其功。武谚曰:“未习打,先练桩。”传统武术无论内外南北诸家,莫不以站桩为学拳之始的不二法门。站桩时间“由少至多,倦则少息再站,酸苦到极点,始可休息”,长期下来,可将“浮力换去,新力自生”(金一明:《六通短打图说》),有人称之为“换劲”,其目的:一是为了增强腿力,稳固下盘,以免气血上浮而根底不坚,二是磨炼人的性格。河北孟村的八极拳称此站桩为“磨性”,即磨去浮躁之性。这种苦心需要习武者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战胜自我。“欲得其中真妙法,苦磨苦练得天机”。万籁声在《武术汇宗》中称“苟无坚心苦志之士,未有不半途而废者”。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