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不知道,长拳套路竟然深藏了这么多门道?
无论是历史上的长拳各门派,还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起来的现代长拳,其技击方法和战略思想无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认识长拳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层次研究其思想的渊源,才能从本质上理解与把握长拳的内涵和文化特征。
(一)“反者道之动”
老子首先提出了“道”这个著名的哲学命题,并提出了“道”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反者道之动”,即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方面的对立及其转化。老子这一辩证法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武术战略思想之中,成为武术战略的基本原则。
长拳套路十分注重节奏,同时要求灵活多变、节奏鲜明,讲究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的配合。《庄子·说剑篇》中说:“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说的是技击技巧,正是在敌我力量消长的空隙,迅速攻击,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最高境界。这一思想正是来源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辩证法。“示之以虚”的目的就是引诱敌人进攻,然后适时反击,后发而先至。长拳套路重起伏转折,多闪转腾挪,在攻防意义上,这一切身法动作都是为了避敌之锋,寻找对手的破绽,然后“承其中,击其末”,以达到“四两拨千斤”之技击效果。
(二)阴阳之用
阴阳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自然万物分属阴阳,世界上千变万化都是阴阳生生不息、变动不居的结果。阴阳对应观念衍生出一系列的对应概念: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内外、进退、攻守、起伏等,它们所代表的诸多对应因素的不同组合,以及对立转化的种种变化,构成了中华武术内容丰富、特色各异的技击原理与方法。谚云:“拳起于易”,长拳中攻防进退、刚柔虚实等套路术语很多源自于《易经》。
《少林拳谱》论“立足立身之法”时指出:“一身伫立之间,需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这是《易经》的阴阳变化观念指导技击理论的例子。长拳技术特点表现出至轻至重、至静至动、至刚至柔的统一和转化,这正是阴阳对立统一转化观念的运用。而拳法中攻中有守,守中寓攻,攻守并重的辩证统一关系,正是长拳套路创编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仁”、“义”与武德
武德是中国武术伦理观的核心,武德的核心是儒家思想的“仁”。中国武术的根本特点是技击,有攻防格斗就意味着搏杀、暴力、流血甚至丧生。怎样去协调这个矛盾呢?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体委创编了一种既能表现武术运动的技击特点,又不脱离武术理论的运动形式——长拳对练。作为一个比赛项目,一定有着严格的规则限制,这种规则不单单是限制,更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体现了武德仁学的要义。
武德不光指“仁”,也包含着“义”。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 自古以来,行侠仗义一直是武林人物倡导力行的准则。它体现在民族大义上则是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忧国忧民意识,这是一种传承千年的美德,也是一种民族精神。国家体委本着“尚德不尚力”的原则,整理创编了长拳,使武术文化得以顺利地传承下去,也使传统美德得以传承,民族精神得以弘扬,更使中国人的侠义精神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