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哪种传统武术在白刃战中大显神威?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8-02-05

和太极同为内家拳范畴的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拳种——形意拳。然而和太极拳不同的是,形意拳讲究的是贴身靠打、快攻直取、崇尚进攻。它从实战出发,是实用的技击技巧。在清末民初,它甚至成为了最高实战技法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意拳更大显神威。


形意拳的特点


形意作为内家拳的一大门派,与太极和八卦不同的是,拳理以阴阳五行为主。以三体式为基本桩法(内家拳讲究桩法,即立在原地来修行,调理内息),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十二形——龙、虎、猴、马、龟、鸡、鹞、燕、蛇、骀、鹰、熊为基本拳法。形意拳为内家拳里“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敌人的进攻,诠释了最好的防守即为进攻。动静结合、刚柔相济却以刚猛为主,“半步崩拳打天下”;手脚结合,心意相随,却以“心”的造化论高低;对练毫不夸张,招式中始终贯穿着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原理,五行合一,一种拳法代表一行,五行连环拳也是根据此说而来。


形意拳以彪悍勇猛、道劲迅猛著称。其动作雄浑质朴,整齐划一,简练实用,讲究短打近用,快攻直取,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以便节省体力,可谓“惜力如金”。在技法上,形意主张先发制人,主动进攻,抢占中门,硬打强进。动作简单易行,没有冗余。


形意拳在中国武术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武学的三大境界,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首次界定了武术功力的层次差别,从而大大丰富了中华武术的理论基础。


“炼精化气” 

又叫“易骨”,是形意的第一层功夫,目的在于练出明劲,即示形于外的刚猛之力,同时还要打通任督二脉,完成小周天功;


“炼气化神” 

又叫“易筋”,是形意拳的第二层功夫,目的在于练出暗劲,即柔中带刚,同时打通奇经八脉,完成大周天功,使气血贯通周身;


“炼神还虚” 

是形意拳的最高境界,又称“易髓”,目的在于练出化劲,也就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刚柔相济。这也是武学的极致境地。


为什么形意拳会大显神威?


形意是一种比较简练的拳法,没有花架子,也很少有跳跃动作,重心很稳。它的基本套路为一左一右,反复演练,简练实用,毫无华丽之气,因而观赏价值不高。但是,由于演练者经常要将这些简单的动作重复数十次乃至上百次,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达数万次之多,所以一旦与人交手,在速度、力量、准确性上都可达到惊人的地步,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它又讲究在触敌的一瞬间发力,如电闪雷鸣一般,产生强大的冲击力和穿透力,造成极大的杀伤效果。


民国初年那些鼎鼎大名的形意拳名家


1936年前后,全国各地成立的国术馆、会中都有形意拳师任教,有的并担任要职,形意拳的普及之势逐渐形成。形意拳名家李飞羽在山西的传人以口授身传技艺见长,善技者不断涌现,在中国享有盛名。


1938年,两次在南京举行国考打擂,山西代表队16人中即有李连成、韩荣华、张万荣、王鸿、张安泰、李培昌、白三货、郭凤山等15人是形意拳名手。


1937年,日军入侵中华国土。许多青年拳师奋起抗日,为捍卫中华民族的尊严,抗击日寇的侵略作出了积极贡献。仅山西即有陈晓峰、胡殿基(化名杜子和)、史克让等多名担任要职的形意拳新秀为抗日战争英勇献出了生命。


老年拳师则秘密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形意拳人才,为中华武术瑰宝形意拳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形意拳大师尚云祥和抗日“大刀队”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欲谋吞并全中国,得知国家有难,尚云祥挺身而出。当时守卫北平的是29路军,其军长宋哲元也是和尚先生一样都是山东乐陵人。1931年,宋哲元军长特命警卫营营长尚其英到形意拳大师尚云祥先生家中,邀请尚云祥先生到29路军任武术教官。


29军大刀队训练


尚云祥先生很快就到了部队中,一文不取亲自向部队教授尚派的五行刀法。到29路军后,尚先生研究了大刀与刀法在正规部队的速成的使用方法,将“形意五行刀”速成的使用方法详尽地教于29路军官兵。很快,他所教授的刀法在29路军推广开来,经训练官兵们个个都能使用大刀。


后来,在喜峰口、罗文峪等战役中,学习了尚派刀法的官兵在与日寇在近战的肉搏斗中,将大刀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从此,29路军的“大刀队”让日军闻风丧胆。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