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早期的道教与武术有何渊源?
早期道教与武术的渊源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它在汉末形成,魏晋时期有了巨大的发展。道教以老庄哲学为思想渊源,继承先秦神仙传说与导引养生方术,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影响。
在思想上,中国武术的阴阳辩证观、五行生克观及“因敌变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等思想,均与道教来自同一渊源。武术的技术理论原则亦与道教太极、八卦、五行等理论一致。武术更汲取了道家养生的思想方法,使武术具备了内功修炼体系。因此,道教与武术有着较为紧密的文化联系。
但此时期,道教与武术均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而它们之间的深层思想文化联系尚不充分。大体说来,此时期主要表现在道门习武及武术与道教神仙方术相结合等方面。
道门习武
晋代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64),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境内)人。博学多才,精通武术,文武兼能。《抱朴子·外篇自序》:“少尝学射……昔在军旅,曾手射追骑,应弦而倒,杀二贼一马,遂以得免死。”可见其射术之佳。葛洪青年时即学道,晋惠帝泰安年间,曾应召入军,因武艺较高,善于作战,立下战功,获得“伏波将军”称号。
南朝时期著名道士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今江苏南京)人。亦文武兼能,对道教的发展有重要贡献。一生经历宋、齐、梁三个朝代。早年出仕,后因世乱入山修道。因其才能学识,深得数代帝王崇敬,有“山中宰相”之称。
陶弘景祖父陶隆“美姿状,有气力,便鞍马,善骑射。好学,读书善写”。其父陶贞宝,曾为官,“亦闲骑射,善草隶书”。陶弘景承其家传,亦“便马善射”,精习兵法,并对刀、剑的铸造有精深的研究,著有《刀剑录》。它记载了自夏、商、周至汉、魏,历代帝王所铸宝剑名称及剑身铭文、剑的尺寸及特色等。又记自己造剑:“弘景造神剑十三口,用金、银、铜、铁、锡五色合为此剑,长短各依洞剑术法。”此十三口剑,各有名称及用途,如“一日凝霜,道家三洞九真剑,上刻真人玉女名字”。
陶氏《刀剑录》虽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反映了道教神异观念与武术的结合,但亦表明他很重视剑的作用,并对铸剑技术进行了研究,且炼出了有特色的宝剑。陶氏亦善炼刀,曾炼宝刀二口,“其一名善胜,一名威胜,并为佳宝”。献梁武帝,受到嘉奖。陶氏对刀、剑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武术与道教修仙方术结合
道教修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是中国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在魏、晋早期道教中即已出现,其结合主要表现在关于剑的神话与道术上。由于自先秦以来剑术受到人们特殊的喜爱,人们练剑、佩剑除习武之外,更有着英雄气概,甚至是高贵不凡的象征,因而剑这一武器逐渐被人崇敬而神化。表现在剑有所谓灵异性,剑能体现祥瑞以及剑能降妖诛鬼辟邪等,演绎出许许多多美妙神奇或荒诞古怪的神话或传说,成为开创唐以后剑仙侠客神话传奇的先河。
剑术与道术结合,武侠与仙家相融,便成为自古代以至近现代的武侠文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应该指出,武术文化中的这支至今仍异彩纷呈的奇花,主要是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期武术与道教相结合的结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