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最初的套路竟是为了实战杀敌?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8-04-09

武术拳械套路


一生在江湖奔波实战的明代武术家程冲斗将倭刀大师刘云峰所传刀术整理成了套路。他说:

“以前刀法,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成路刀势,习演精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虽实用,犹恐临敌掣肘,故总列成刀法一图。而前图诸势,备载其中。” 

这里程冲斗明确指出,套路形式对练武作用甚大,是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他在记述刀术套路时规定:奇数段(趟)由右向左,偶数段(趟)由左向右,最后收回原位;运动路线有小斜线、弧线、直线、8字线等,布局简单合理。



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则创编有拳术套路。他说:

“故择其拳之善者三十二势,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窃焉冥焉,人不得而窥者,谓之神。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博记广学,多算而胜。” 

戚继光强调的是三十二势一环扣一环的连贯性,以及死招活用的技战术。


程冲斗创编的刀术套路,戚继光创编的拳术套路,是今天可见到的有明确记载、有图谱说明的最早之武术套路。武术拳械套路的发展与完善标志着武术进一步走向成熟。



明代武术对练套路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在单练的基础上,按着攻防格斗规律组成的对打套路。明代称对练为“舞对”。对舞对的规则有详尽的记载:“比分九则:上等三则,上上、上中、上下;中等三则,中上、中中、中下;下等三则,下上、下中、下下。极精致,熟出乎上上之外,得手应心,自知机彀,可以传教者为超等。” 


“舞对”共分十等,每等都有明确的质量规定。从力度、击法、速度、配合熟练程度等诸方面加以严格考核,以衡量其技艺等级。这是对练逐步走向规范化的具体例证。


明代对抗性格斗


明代对抗性的比武,在典籍著述中也有反映。如:

袁宏道在《嵩游记》中写道:他在少林寺,“晓起出门,童白分棚立,乞观手搏。主者曰:‘山中故事也。’试之多绝技”。“分棚立”、“手搏”,当然是指的徒手对抗。


江西揭暄子《兵法圆机》记述相搏的情景时写道:“当思搏法,此临时着也。敌强宜用抽卸,敌均宜用裆抄,敌弱宜用冲躁。”说明对抗比武时,情况不同,用的招势也应不一样。


《水浒传》杨志与周瑾比武,主持者称:“枪、刀本是无情之物,只宜杀贼剿寇,今日军中自家比试,恐有伤损,轻则致疾,重则致命,此乃于军不利,可将两根枪去了枪头,各用毡片包裹,地下醮了石灰,再各上马,都与皂衫穿着。但是枪杆厮搠,如白点多者,当输。” 二人果真如此比试,结果杨志大胜。《水浒传》描写的这种枪术对抗比赛,当是明代武术的现实反映。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