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老北京的善扑营:一个把摔跤当职业的地方

作者:周简段 | 浏览: | 时间:2018-07-27

摔跤,几百年前始于东北、内蒙古等地。清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体育运动。清政府曾设有专门管理摔跤活动的机构,名曰“善扑处”,带有侍卫宫廷的责任。


清人吴熊光的《伊江笔录》有云:

康熙间俄罗斯贡使入京,仁圣(康熙皇帝)令善扑处有力者在馆伺候。凡俄国一使一役外出,必有一善扑者随之。俄人虽高大强壮,而两股用布束缚,举足不灵,偶出扰民,善扑者从其后踢之,辄仆地不能起。以此凛然守法。


善扑处后又改为善扑营,由王公贵族轮流兼管事务,即在正职之外,附带领导这一工作。据青年时代参加过善扑营的满族摔跤手徐子才回忆,庆王(奕劻)、礼王、端王、伦贝子(溥伦)、涛贝勒(载涛,溥仪之叔,“解放”后在炮兵司令部马政局任职)都曾先后主其事。



善扑营的组织分左右两翼,每翼管四族,左翼在东城大佛寺,右翼在西四北大街。每营设“正印”一人,负责日常工作。新人初入营时级别比较低,只是“效力兵”。人营后经过比赛获胜(赢跤),每月发饷银四两,每年发饷米四石。以后再凭个人的技术体力,依次递升三等“扑虎”(意为勇敢)、二等“扑虎”、一等“扑虎”,然后升为头目,可以自立“摔跤场”,主持训练和比赛。演练时穿摔跤服,扎牛毛绳带子。每月演习比赛三次,逢八举行(初八、十八、廿八),赢跤的得钱四吊,以示鼓励。


善扑营有时像开运动会那样,联合比赛。东城地点在金鱼胡同东安市场后,西城在德胜门里庆王府西北。获胜者提到“御前比赛”,皇帝出来观看。每逢正月皇帝亲阅一次,地点在紫禁城内乾清宫门前,地下铺上棕毯,有大臣陪同。获胜的再依次递升,直到当几等侍卫(吃侍卫的粮,不一定当侍卫的差)。善扑营由上到下多是满族人,偶有汉族人加入。

 

辛亥革命后该组织解散,有名气的师傅就组织了私人的摔跤场,收徒授艺,然后在天桥或庙会上设场演斗,观看的人要给钱。大名鼎鼎的沈三就是其中的一员。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