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远古时期流传下的武器,至今仍很常见!

作者:邓在虹 | 浏览: | 时间:2019-01-05

“棍”大概是诸多兵器中最平民化的一种,其取材简单,长短皆宜,但作用却不容小觑。明代何良臣在《阵纪》中说:“学艺先学拳,次学棍,拳棍法明,则刀枪诸技特易耳,所以拳棍为诸艺之本源也。”


棍术的套路很多,一般都是根据拳种的风格特点、劲力规律并按照一定的根法而成的套路运动。棍法主要有劈,扫、点、撩、挂、拨、挑、绞等,其运动特点为:把并用,勇猛泼辣,横打一片,密集如雨,巧狠结合,气势磅礴。


由于棍兼具长短兵器的特点,不受招式变化的牵制,使得棍在诸多兵器中独领风骚。


在刀、枪等器械发明以前,人类主要依靠棍棒和石头与野兽搏斗,并获取食物。在长期的狩猎活动中,人类总结出了一些用棍的基本方法,并成为后代棍术的雏形。


到先秦时,出现了一种名为殳(shu)的兵器,用竹或木削成端有尖有棱,无刃,因此,殳实质上就是一种特殊形状的棍。殳在先秦时期与戈、戟、酋矛、夷矛一起,被合称为“五兵”即五种兵器。


《史记・陈涉世家》中有“新木为兵,揭竿而起”的记载,即斩断树木,削去枝叶,作为兵器。


到了宋代,棍的使用更为普遍,捉拿贼犯的捕快皆配以棍棒。宋代最有名的善使棍者当是宋太祖赵匡胤,“一条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军州都姓赵”。


明代之时,棍术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出现了多部棍术典籍如俞大猷的《剑经》、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等。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若能棍,则诸利器之法,从此得矣”。


俞大猷写的《剑经》一书,虽为剑经,实则写棍,总结武学原理,阐述棍术的技法和实战经验,为宣扬少林棍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到了清代,随着民间习武结社的增多,棍棒成为了武器之首选。但是,由于朝廷对民间结社活动的镇压,以及清末火器的盛行,冷兵器逐渐没落,棍术也从真打真杀之法变成了只讲究形式的花哨之法,真杀之棍也从此难得一见。


(节选自探秘武术源流)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