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功夫不能实战?倭寇胆寒铁棍僧

作者:周伟良 | 浏览: | 时间:2019-01-23

在信息较为封闭的明朝中后期,原本平静的少林寺突然武誉鹊起,被天下人所熟知。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点原因:


一是抗倭。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氛日獗,少林寺武僧受命组织僧兵前往抗击,“战亦多胜”。


二是配合官兵平定了一些地方上的农民起义。如正德年间镇压刘六、刘七起义;嘉靖元年镇压王堂起义以及镇压师尚昭起义等。


三是传授武技。一种是对军队的,如崇祯年间,官府因“流贼充斥,乃募少室僧训练之”。另一种是对民间的,如边澄、程冲斗、石敬岩等一批著名武林人物,都至少林寺内练技习武。他们对少林武术在民间的传播作用较大。


在上述活动中使得少林武术威扬天下。令人称颂的,应是少林武僧的抗倭斗争。


十六世纪,嘉靖、隆庆年间,入侵倭寇凭借制作精良的倭刀及奇诈诡秘的刀法,致使明朝军队难以应敌,只得征调各地乡兵,少林僧兵就是其中一支最为骁勇的部队。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少林武僧在月空、天真、天池等人的率领下,南征抗倭。他们一个个手持长7尺、重32斤的铁棍,便捷骁勇。官兵临阵,用为前锋。面对“电掣风翻、旋转格杀”的倭寇,武僧们毫无惧色,运使铁棍,“便捷如竹杖”。如月空和尚格杀时,“身忽跃起,从贼顶过,以铁棍击碎贼首,于是诸贼气沮”,打出了少林武功的威风。


僧徒们曾斩倭80余人,解上海之围;又战于叶谢、白沙湾,斩首百余级。尤其是在嘉靖三十二年六月十日的一次战斗中,以不足80人的队伍痛歼倭贼百余人,而“计僧所伤者,4人耳”。


然而,少林僧兵毕竟不是一支受过严格训练的军队,在对敌情不了解的情况下凭勇追击,“援兵不至,且不识地理”,终于误中埋伏,为敌所乘而血洒疆场。忠骨遗风,英魂浩荡。少林英雄们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贯长虹的正气之歌。


由于明代少林僧兵负有着对外御敌、对内维护统治秩序的两种职能,所以在它表现出一种高尚民族节气的同时,也对稳定封建统治起到了作用。从明正德年开始一直到崇祯末,寺僧们“文武并用,护国强兵”,“专以掠贼为事”。朝廷还一度设有官职,得到官府的重视与保护。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