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毛断发宝刀真有!为何这技术中国绝迹了?
花纹刃剑是采用中国两千多年前之传统铸刃(剑)工艺,即用多层钢铁和备用钢料,经反复折叠、锻打、烧炼,才具备刃(剑)的硬度和韧度, 这就是俗话说的“百炼成钢”。
制刃师将条形钢加热进行锤锻,反复折叠,将原料中杂物析出,并使钢质匀称, 花纹也在这时显出。冶锻过程中,师傅一手执钳观察火候,另一手用小锤指点应锤打之处,徒弟用大锤奋力锤打,这样锤过的钢已减少到原重的三分之一。这种锤法并不是次数多就好,因钢含合碳量在生熟铁之间,捶过头就成熟铁了。古代没有测试设备,故是否成钢全凭经验与感觉。要令多层钢材溶合,对所用炭、催化剂、温度有特定要求,锻打需有丰富经验,稍一大意,钢材不能溶合或出现裂纹,即全部报废。
故此成功锻造一把花纹刃需历时90天以上。
花纹刃(剑)最多折叠次数为八次768层,已需用高倍放大镜才可分辨层数。折叠九次为1536层,因每层之厚度太薄,多已熔合起来,而刃身只有约40毫米宽, 层数实在难以分辨,只能在横截面以显微镜观看其金相组织。
花纹刃(剑)具有斩钉截铁、切金断玉的能力,其它刀刃(剑)与之接触,很少有不被砍断或损坏的,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想象,而是现实。
中国人至少在二千四百年前就已经铸造出青铜花纹刃,并且历代名刃辈出,干将、莫邪、龙渊、太阿、湛卢、鱼肠、巨阙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古代关于花纹刃(剑)的记载约始见于东汉时期,据曹植《宝刀赋》云:建安中,曹操命有司做宝刀五把,分别以龙、虎、熊、马、雀为识。据曹丕《典论》载,丕为太子时,曾命国工精炼宝剑三枚、宝刀三枚、匕首两枚和露陌刀一枚,皆因姿订名:宝剑“色似彩虹”的便叫“流采”;宝刀“纹似灵龟”的便叫“灵宝”,“采似丹露”的便叫“含章”;露陌刀花纹“状如龙纹”便叫“龙鳞”。稍后,西晋傅玄《正都赋》也说到了带花纹的钢剑。
瑞典考古学家扬瑟曾对收藏在瑞典京城古物博物馆的一百多件中国古代战国铜剑、铁剑进行研究,他看到刃身上显露的如同鱼鳞或兽皮形的花纹,开始以为是偶然的事情,后经仔细观察,才认识到这是古代铸剑者有意为之。
催生世界三大名刃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欲立万世基业,所以实行“销兵禁铸、焚书坑儒”的政策,那些铸兵器的专家,为了免被杀头都逃亡四方,逃到东方的把技艺传到日本;逃往西北方的传技于匈奴、突厥、大月氏等;向南而下的泄密于马来诸岛。
从此,产生了世界三大名刃:伊斯兰教诸族的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马来诸族的糙面焊接花纹刃、日本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
随着中国古代刀剑铸造技术日渐失传,中国古代后期的刀剑铸造技术反而不如后起的国家。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百全传人好事手, 佩服可以镶妖凶。”这是宋代诗人欧阳修的一首《日本刀歌》,证实了日本刀当时在中国的影晌。日本史书记载,丰臣秀吉出征高丽时,高丽武士和中国士兵的刀剑都被日本刀削断砍折。
我国《明史》也说名将戚继光部队的刀剑许多被倭刀所断,说明日本兵器虽仿自中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但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