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北武状元最多?84岁武童生结局奇葩!

作者:武兵 等 | 浏览: | 时间:2019-05-07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但兴盛却是在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清代情况大不相同,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清代的武会试,自顺治三年(丙戌)开科,到光绪二十四年(戊戌)截止,一共进行了112次。也就是说一共产生了112个武状元,还有112名榜眼和探花,总计武科前三名(鼎甲)是336名。


112名武状元的姓名都有记载,但目前能确知其籍贯者只92人,其余21人还有待于考求。这92个武状元,河北省出的最多,共32名。以下山东13名,浙江8名,江苏6名,河南、山西各5名,广东4名,甘肃、福建各3名,江西2名,四川、陕西各1名。此外,汉军旗6名,满军旗3名。


也许这个统计不是很完备,也不是很准确,不过大体可见各省武举基础的差别。所谓武举基础,可从两个方面认识,一是尚武风气,二是文教水平。


科举考试的最高荣誉是“独占三元”,即一个人得了三个第一名:乡试第一解元,会试第一会元,殿试第一状元。清朝二百多年中,文科得“三元”者仅两人,一个是乾隆时代江苏常州的钱棨;另一个是嘉庆时代广西临桂的陈继昌。武科得三元者只有一位,此人是清初浙江仁和的王玉。


清代的天津武风很盛,武科出人亦多。武状元出了三位,但都在晚清,即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温常涌;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佟在棠;光绪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武国栋。另外还出了两位名声显赫的武榜眼:韩琦,“猿臂善射,射无虚发。”武乡试第一,武会试又第一,后中乾隆丙辰科武榜眼。李经世字槐圃,“任侠尚义,孔武多力。”也是乡试、会试均为第一,后中乾隆乙丑科榜眼。二人事迹如出一辄,是过去天津的老人们喜欢讲述的人文掌故。


清代文科考生不拘年龄,老于场屋而终身无尺寸进取者大有人在,八十以上还下考场的事情并不罕见。清政府对这种人通常都要给予褒奖,无非吸引更多的士人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


但武科是有年龄限制的,规定武生、武举年龄超过六十,地方不许发给参加乡试和会试的手续。道光二十六年(1846),安徽有个叫符成梅的武童生,以八十四岁高龄参加武乡试,居然三场都应付下来。主持乡试的官员奏请皇帝授予职衔,道光以“违例妄请”的罪名将报请官员革职,并下令将送考、收考的学政、巡抚等一律“严加议处”。从保证武举的质量来看,道光的处理不无道理。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