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术技击,中西为何理解差异大?李小龙一句话讲明白了!

作者:锦瑟 | 浏览: | 时间:2019-05-21

“我将击倒任何人、任何动物。”——迈克·泰森


“修练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我们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我们整个思想和生活方式。”——李小龙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思想造就了人们在战斗中不同的表现。西方文化在战斗上的表现是进攻、进攻、不停地进攻!而中华武术在比试中的“比”不是主导地位,而是要在比试中遵从礼节的规范,实现道德升华。在无数训练中注重养练是为了“养”,以满足自身安全和修养性的需要。从中西军事思想差异的角度来思考即可看出两者的不同。


在军事著作中,西方有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东方有《孙子兵法》,他们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二者各有千秋。克劳塞维茨军事思想以毁灭为目标,核心是“战”。按照克氏的解释,就是交战双方 “相互消灭”,核心原则是“无限制地使用暴力”,最终目标是彻底地消灭敌人。



中国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是“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得已而为之”,反对穷兵黩武。孙子虽像克劳塞维茨一样地重视攻击,但在孙子看来,战争的唯一动机是利益。他指出武力的使用愈少愈好,最好完全不用。最高原则是“兵不钝而利可全”,最高目标是全我以存、全敌以降。


西方搏击在擂台上,注重速度、力量,猛烈进攻的拳手往往获胜。不进攻则判消极,要罚。与西方军事思想相对应的是,西方人注重直接的效果,所练一切围绕实战,用跑步、举重来快速提高实力,使人的实战搏击能力达到极限。比赛中,只要裁判不说停,拳手就不停地攻击对手,即使对方已无还手之力,还要继续猛烈毫不留情地攻击。如美国的UFC、Bellator等比赛采用的综合格斗(MMA)规则,降服对手、迫使对手拍地认输是取得比赛胜利的重要手段。当选手倒地时比赛仍继续进行,裁判很少叫暂停,除非参赛者被对手部署降服技成功或被重拳打击不愿继续比赛时,可以拍地认输。


东方内家拳武术思想倡导“以静制动、后发制人”。注重防守反击。一个中国技击武术家苦练一生有了可致人于死地的绝招及强大功力却并不显露,一个武师达最高境界并不是为了主动攻击他人,打伤、打死对方,而是作为完善自我、超越自我、领悟人生的一种手段。与对方交流,只需“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搭手之间,即知双方功底深浅,即使武艺比对手强,却还要尊重对方,给对方留面子。目前,中国散打比赛中如将一方击倒后则不能再继续进攻,裁判读秒后,如未能起身继续比赛或虽能站立但知觉失常,判另外一方为该场胜方。大部分情况下,是需要通过计算双方的得分来判定胜负,运动员可以通过合理运用各种攻防招法,包括拳法、腿法、摔法均得分。


中国武术发展至极限为什么不是像极为开放的竞技格斗运动,或泰拳一样侧重于以肘膝猛烈击打对手或以地面绞杀对手令对方称臣?其实是体现了儒家“仁义”思想,在武术技击上,英雄不打倒地汉。武术技击家认为攻击倒地或失去战斗力的对手是不讲武德的表现。如果己方水平远超对手,则手下留情。只有遭遇势均力敌的对手,才全力以赴。而且以肘膝攻击很难做到点到为止,有“仁”的理念的中国武师不希望以如此重大的杀伤力作用于对手身上。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