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武术会长寿吗?真相来了……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9-07-25

道理是从无数客观事物中抽象出来的。人们常见一些终生习武的老人,白发银髯,而精神矍烁,步履矫健,就得出了练武一定长寿的结论。的确,练武有健身祛病的作用,有利于延年益寿。但是,那些年逾百岁的老寿星中,又有几位是会武术的呢?



在武林高手中,年过九十的不乏其人,像太极门的杨禹庭(1887-1982),形意门的马梅虎(1805-1924)、刘万义(1820-1918),弹腿门的张占鳌(1817-1916)、王子平(1881—1973)等等,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可是,笔者在查阅一些近代武术名家的生卒年月后,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即有些武术名家并非长寿,只是中寿,即使是练同一拳种的,寿命差别也很大。



太极名家吴图南先生(1884-1989)享年达105岁,而同是太极拳大师的杨澄甫、李亦畲(1832—1892)、陈照奎(1928—1981)诸位先生享年仅五六十岁。当然,一个人寿命的长短同遗传因素、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均有关系,由诸多因素相互制约而决定,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练不练武术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是否长寿的唯一条件,而且练了武术也未必就一定长寿。


为什么练武术未必一定长寿?还要从练武的规律说起。初学武术,第一步是练好基本功,把拙力换成劲力。在这一阶段,不管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风霜雨雪,每天都要练功不懈,稍有不慎,很容易落下腰疼、关节疼诸病症。


练形意拳的,如果落脚太重,容易落下腿脚伤症。这些病症在年轻力壮时因气血正旺,症状还不太明显。一旦年老体衰,则往往疾病缠身,备受折磨。武术中的某些功法,如踢桩功、铁头功、铁臂功等,初学者年轻气盛,急于求成,极易造成筋骨之伤,落下后遗症。所以,在练明劲的阶段,容易落下外伤。



到了练暗劲和化劲的阶段,主要是以内功为基础,阳刚之劲渐消。练内功时主要凭个人揣摩,意念导引,很难与同道切磋商量。一般的拳师授徒,多是教拳械套路,很少有给徒弟传授内功的。因此,不少习武者的内功常常是靠自己一点一滴摸索出来的。在摸索的过程中,很有可能走弯路,出偏差。在练习内功时,除了本人凝神敛气之外,还要求周围环境幽静清爽。如果在运气时突然受到意外惊吓,很容易使真气散乱,乃至窜乱经络,轻者影响练功,重者则可能引起神智混乱或部分肢体瘫痪,这就是所谓“走火入魔”。因此,在练暗劲和化劲时,如果练功方法不当或遇到意外,所落下的多为内伤。


武术家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争强好胜,喜欢同人比试。不少人艺成之后行走江湖,以武会友。所谓“以武会友”,就是凭武功广交朋友,在与同道会面时往往要较量武功,双方都要挣这个脸面,谁也不甘心落败,所以往往是全力以赴,视对手如死敌,伤人之事时有所闻。所以,一个成名的武术家,一生中不知要与人交手多少次。



一般的武术家都具有强烈的胜负意识。他们从初学武术时起,就牢牢树立了“以技胜人”的信念,在这种胜负意识的支配下,武术家常常保持着高度的临敌心态,似乎随时随地都准备同别人较量,所以随时随地都有一种戒备心,都要保持较佳的竞技状态,以备一旦有变,立即出手。这种时时保持着的临战心理使武术家们总是处在一种情绪比较紧张的状态中,而且数十年如一日,这无疑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压力。现代医学认为,长期的精神紧张状态对人的健康是很有害的,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方面的疾病,也容易诱发癌症。



综上所述,由于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原因,武术家不一定就是长寿之人,练武也未必一定等于长寿。返观那些百岁老人,十个中倒有九个没有练过武术。他们多居住在山村,没有污染,空气清新。他们本人心胸开阔,与世无争,生活俭朴,少有烟酒等不良嗜好,又经常参加劳动,所以得尽天年。


转载自《中华功夫》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