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棍僧干了啥,竟让李世民如此称赞?

作者:徐长青 | 浏览: | 时间:2019-08-07

当代人走进少林寺,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少林武术。导游会引你到位于钟楼之侧的一通巨碑前,饶有兴趣地讲述“十三棍僧”与李世民的故事。这通巨碑俗称大唐碑,碑的上部就刻着李世民给少林寺僧人的“嘉奖令”。


故事是这样的。


一个王朝的兴起和长期巩固常常是十分艰难的事,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而败起来又常常是如大厦之倾,呼啦啦地响,尤其是像隋朝那样虽然统一但并不巩固的王朝。隋文帝一死,碰上隋炀帝这个败家子,他穷兵黩武,强施暴政,乱征乱战,又不计条件地开河,把百姓逼得自断手足称为福手、福足。而皇帝官僚穷奢极欲,享乐无穷。所以,没几年,农民大起义的烈火便燃遍全国,一些官僚军阀也借机拥兵自立,争相问鼎。


在争战中,太原留守李渊乘势而起,他收编了瓦岗军等农民起义军,又借助突厥的力量,迅速成为各种力量中最强大的一支,公元618年,他占据关中,称“大唐”,年号“武德”。这时,盘踞在东都洛阳的王世充也废掉自立为帝的隋越王杨侗,自称“大郑皇帝”,盘踞在山东一带的还有窦建德等和王世充相呼应。为了统一江山,李渊之子李世民率部东进,第一个劲敌当然就是王世充。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二月二十七日,李世民包围了洛阳城。王世充当时防御极严,李世民久攻不下,有人劝李世民班师,李世民看准了战机,认为此时攻不下洛阳,后患无穷,他当众说:“洛阳不破,师必不还。敢言班师者斩。”


这时的洛阳城也十分危机,断粮多日,公卿官僚连粗糠也吃不饱,服饰珍玩贱如土芥,百姓把草根树皮都吃光了,户口由三万减到三千,亟待援军。窦建德统大军号称十万,从山东、河北杀了过来,三月二十四日攻破管州(今郑州)、继得荥阳,水陆并进,载着粮草援救洛阳。这对李世民来说,也十分危机。


在此争战危急时刻,少林寺僧究竟干了些什么,值得李世民如此称赞呢?


原来,在隋末的动乱中,少林寺遭到了“山贼”的抢掠,塔院被焚,其他建筑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寺僧只好到少林寺西北的柏谷坞居住。这里有隋文帝赐给的一百顷地,是个庄园。


柏谷坞在少林寺背面的山后,属偃师县。在古代,这里倒是一个战略据点,有城堡,这里是可以屯兵,又可以和洛阳呼应的要地。王世充占洛阳,就派他的侄子王仁则占领柏谷坞,筑城设防,称“辕州”。李世民围洛阳,因兵力不足,并没有分兵夺取柏谷坞。


少林寺的僧人们这里受了不少王仁则的欺辱,他们看到唐军到来,大有希望,于四月二十七日夜,在上座寺善护、寺主僧志操、都维那僧惠瑒和大将军僧昙宗的组织和带领下,联系辕州司等官兵作内应,对王仁则突然袭击,大获全胜。捉住了王仁则,归顺唐军。


消息传到在虎牢关前线指挥的李世民,这无疑是在二军作战之时解了他的后顾之忧,又增添了兵力,他当然大喜,所以立即给少林寺主教写信,称赞他们深刻悟到了佛门的机缘变化,早早地认识到了恰到好处的因缘,捉了凶残的孽障,使佛门更加清净。他以政治家的姿态称赞少林寺正是奉行了忠君爱国之道,才使寺院更加昭著;把这样的正义行为作为修行正果之道,才能使佛门更加弘扬。信中还执意说,我正在东部作战,但不久就能取得胜利,自信心很强。


少林寺活捉王仁则的消息应该给虎牢关前线以极大的鼓舞,第二天即五月一日,李世民从南面逼近广武,在黄河边放牧了一千多匹战马引诱窦建德。窦建德第二天果然上当,追至城下,从早上到中午已筋疲力尽,李世民率轻骑东渡汜水,直扑敌阵,双方在虎牢关前展开了恶战。最终,窦建德受伤被活捉,王世充没了希望,于五月初九穿着白衣出城投降。


百兵之祖、诸艺之宗,少林棍法有何妙处?



转载自《少林历史与文化》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