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天下第一手,武学精神影响至深!

作者:张全亮 | 浏览: | 时间:2019-08-23

孙禄堂先生在武术界德高望重,技艺超群,成就辉煌,有口皆碑。我们纪念他,更应全面、深刻地理解他的武学体系,学习、研究、弘扬他的武学精神,以振兴中国传统武术。孙禄堂先生的武学精神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即:从名师苦练精研,全面继承;采众长融会贯通,实战印证;究易理综合提炼,智统国术。孙禄堂的武学精神是孙禄堂先生留给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武术的宝贵财富,是当今中国传统武术发展的指南。

从名师苦练精研,全面继承


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绝技,大都在历代名门直传的名师手中。学习传承传统武术,攀登中国传统武学高峰,必须择师而从,登堂入室,才能找到捷径,学得真谛,有所作为。否则纵然常年打熬筋骨,数年游弋武林,最后仍是望洋兴叹,不得门径。


从我国现在的武术发展情况看,习武者特别是习太极拳者可以说比比皆是,以万亿之众而计,可谓轰轰烈烈,形势喜人。但是很多人喜欢的是追求外形,追求博学、追求标新立异,乐于自编自造,哗众取宠;不去努力寻根问祖、苦练精研、求真悟道;不去努力学习、全面继承中国传统武术的精髓。这样下去就很难保持中国传统武术的本来面目,就会被现代人所创编的和从外国引进的一些武术运动形式所代替,中国武术将会走向“人去武亡”的危险道路。


孙禄堂先生7岁习武,12岁师从形意拳名家李奎元先生学练形意拳。李奎元先生发现孙禄堂聪颖过人,悟性极高,不怕吃苦,是武术奇才,三年后也就是孙禄堂先生15岁那年,把孙禄堂先生推荐给自己的老师,著名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先生指导深造,在郭云深先生的指导下,孙禄堂先生又苦练精研了八年,技艺大成,深谙形意拳之堂奥,成为郭云深先生的得意传人。郭云深先生对其评价是:“能得此子,实乃形意拳之幸也!”孙禄堂艺成之后,又经常随郭云深先生去拜访一些形意拳名家,学习他们的一技之长,聆听他们的教诲,经常让他与门内各路高手广泛交流切磋,未有败绩,郭云深称赞“此子能不辱师门”。


孙禄堂先生的习武经历和成功经验深刻地提示我们,中国传统武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是一朝一夕能掌握的;更不能靠道听途说,公园摩练或看书揣摩而有所作为。凡有志于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者,欲想攀登武学高峰,要下苦功夫先脚踏实地的把一门拳术学好,不能浅尝辄止,不能泛泛追求,应该像孙禄堂先生那样,在名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苦练精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全面系统地把一门拳术学深、学透、学通再及其他。


采众长融会贯通,实战印证


中国传统武术源远流长,拳种颇多,各有所长,以内家拳而言,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三足鼎立,其理论和实践都各有侧重。形意拳在武学理论和实践上侧重八卦图中心的黑白鱼眼,劲力整实、动作简捷,太极拳在武学理论和实践上侧重八卦图中间的S线,劲力缠绵,动作柔和,八卦掌在武学理论和实践上则侧重八卦图周圈的八个卦象,身法灵活,手法多变。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它们共同以各自的理论和实践完善了八卦图内涵与外延。欲深谙内家拳的全部精髓,必须在精通一种拳术的基础上,再认真学习研究另外两拳,力求融会贯通。

孙禄堂先生在内家拳上之所以能够登峰造极,成为集大成者,就是在从名师十数年如一日苦练精研形意拳的基础上,又先后多年从八卦掌名家程庭华先生、太极拳名家郝为真先生等苦练精研了八卦掌和太极拳,同时还以很大的精力研练了少林拳和道家丹道养生内功。艺成后他又用三年的时间,只身徒步壮游南北十多个省,广访武林各流派名家高手,交流切磋,印证自己的技艺,融会贯通,取长补短。孙禄堂先生以其高深的技艺创造了无数不败的、精彩的战绩,蜚声武林,传为佳话。

武术人欲要了解真实武林,掌握传统武术的精髓,推动武术事业向健康的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要向孙禄堂先生那样除了虚心向学,精研苦练本门技艺外,还要虚怀若谷,善于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勇于通过实战印证自己的技艺和理论,不能只图虚名,不能夜郎自大,不能只满足于一家之长,一孔之见。


究易理综合提炼、智统国术


中国传统武术虽然门派林立,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但都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内家拳的形意、太极、八卦虽然运动形式各异,但都以易理为拳理,以阴阳变化为灵魂,以五行生克之规律为指导练拳和技击的法则。我们学习传统武术不能重武轻文,不能只在肢体运动上下功夫,那样功夫练得再好,也不过是一介武夫,于国于民都难当大用;就习武者个人而言,也很难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武术的无限风光。重武轻文或重文轻武都会把中国传统武术引入死胡同。

孙禄堂先生从1915年起到1932年18年里呕心沥血,笔耕不停,先后撰写了《形意拳学》《八卦拳学》《太极拳学》《拳意述真》《八卦剑学》等一系列武学专著和多篇武学文论。

孙禄堂先生是中国近代武术发展史上的一面旗帜。他是中国传统武术的集大成者,他的习武经历激励着广大武术后学,他的武学理论指引着中国传统武术前进的方向,他的武学精神和武学体系给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