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杀秦王失败,真的不能怪他剑术不精!

作者:周伟良 | 浏览: | 时间:2019-08-31

公元前228年,秦军铁骑在大将王翦的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攻破赵国都城邯郸,赵王被俘,赵国遂亡。随即,秦军又挥师北上,直逼毗邻的燕国。燕国是战国诸侯中较为弱小的国家,根本无法与虎狼般的秦军抗衡。早在赵国灭亡的前几年,燕国的太子丹就已十分担忧国家的安危。在他人的推荐下,太子丹结识了一位名叫“荆轲”的侠士。


说起这位荆轲,他原来是卫国人,为人深沉稳重,平时喜欢读书,尤其喜好击剑,但从不以剑术与人一争高低。


刺秦二法


太子丹见到荆轲后便跪拜在地,恳请荆轲能够赴秦救燕,具体有两种做法:一是劫持秦王嬴政,迫使他归还所侵占的各国土地,如同当年鲁国的曹沫劫持齐桓公那样;二是如不行,就干脆刺杀嬴政,使其秦国内乱,然后趁机联合诸侯共同抗秦。这一请求,分明是条有去难回的不归路。但在太子丹的多次苦苦恳请下,荆轲慨然答应。


积极准备


从此以后,太子丹对荆轲可谓倾其所能,尽量满足其要求。没多久,秦军灭赵,并兵临燕国南部边界,忧心如焚的太子丹请荆轲赶紧行动。在太子丹的再三催请下,荆轲答应按计划行事。临行时,他带上了叛变投燕的秦国将军樊於期首级和一张燕国督亢的地图。叛将樊於期,秦王曾经以黄金千斤并封邑万户的赏赐来购买他的脑袋;而督亢,则是燕国最为富饶的膏腴之地,长期为秦所垂涎窥视。荆轲意准备将这两样东西作为他能面见秦王嬴政的贵重礼物。


为了确保刺杀计划的成功,太子丹还专门为荆轲从赵国高价购买到了一把极为锋利的匕首,再请工匠用毒药淬浸,据说此刀只要见血,即刻能使人毙命。另外,为了配合荆轲的行动,还专门派一位名叫“秦舞阳”的勇士作为助手一起同行。

到了秦国,荆轲先用重金厚赠秦王宠臣,为他面见秦王创造条件。不久,秦王听到燕国使臣带来了叛将樊於期的首级以及燕国最为膏腴的督亢地图,心中十分高兴,特地穿上礼服,安排了极为隆重的仪式,在咸阳宫专门召见燕国的使臣。


怂包秦舞阳


召见的那一天,荆轲拿着樊於期的首级,秦舞阳则捧着地图匣子,按照正、副使者的次序款款前行。可谁知道走到殿前台阶下时,面对戈戟森严的朝廷威仪,连平时杀人不眨眼的秦舞阳也脸色突变,害怕得瑟瑟发抖。


秦王和满朝大臣见此情形感到非常奇怪。荆轲回头朝秦舞阳笑了笑,不露声色地上前谢罪说:“我们是北方蛮夷之地的粗野之人,从未见过天子,所以不由心惊胆颤。还望大王原谅他,以便他能完成使命。”


刺秦失败


听了荆轲的解释,秦王便说:“那就先把地图呈上来吧。”荆轲取过秦舞阳手中地图上前献给秦王,秦王看荆轲展开地图。随着荆轲将图卷慢慢展到尽头时,事先藏在地图中的那把匕首显露出来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荆轲左手猛然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起匕首直刺过去。见此状,秦王大惊,连忙抽身跳起,连衣袖也挣断了。他情急之下想去抽拔背上的剑,可是剑太长,只是抓住剑鞘,加上一时惊慌急迫,剑不能立刻拔出,而荆轲一边怒喊,一边拿着那柄见血封喉的匕首追杀秦王。


秦王暗暗叫苦,只能绕着宫殿的柱子奔跑,一时间无人敢上前来相救。因为当时秦国的法律规定:殿上侍从大臣不准携带任何兵器,当班的侍卫武官只能拿着武器守卫在殿外,没有皇帝的命令,谁也不准进殿,否则杀无赦。所以,一时间秦王来不及传唤下边的侍卫,而且身边也没有用来抵挡追杀的武器,只得赤手空拳与荆轲周旋。


就在这危急当口,朝廷的一位医官夏无且见秦王命在旦夕,猛然间急中生智,一把拿过随身的药箱掷击荆轲。就这么一击的工夫,荆轲的追杀之势稍缓了一下。同时,在秦王围着柱子跑的仓猝之时,旁边的大臣在下面喊道:“大王,快把剑推到背后去拔!”这一喊话提醒了秦王。他赶紧把剑推到背后拔出,并随即一剑砍断了荆轲的左腿。难以动弹的荆轲就举起匕首拼尽全力向秦王投去,可惜没有击中,却打在了大殿的柱子上。秦王随后又用剑接连击刺荆轲,荆轲被伤八处,血流如注。


这时,荆轲知道燕子丹所托之事已万难成功,于是便张开双腿倚靠在柱子上大笑,一边骂道:“我的大事之所以没能成功,是因为我想活捉你,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们土地的契约以报我太子!”这时,闻讯赶来的侍卫们一拥而上,斩杀荆轲,而经此劫难的秦王,一直心神不定,好久才缓过劲来。


失败原因


关于荆轲刺秦王的功成垂败,前人曾有总结。如南北朝时的陶渊明曾有一首《咏荆轲》诗,其中有句云:“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显然,诗人认为荆轲的失利与他平时疏于剑术不无关系。但此前西汉人桓宽的《盐铁论》中则有这样的评论,说荆轲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尺八匕首不足恃”,而秦王之胜,则“介七尺之利也”。应该说,桓宽的这一论述非常有见地。因为秦王嬴政所佩戴之剑长达七尺,按先秦长度换算,大约有1.4米左右;而荆轲匕首仅一尺八寸,不足36厘米。


传统武术曾有谚曰:“一寸长,一寸强”。秦王之胜,完全得益于他的“七尺之利”,另一方面,古代长剑的威力,也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得以充分展现。


文章转载自《古代武术史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