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今人的功夫真不如古人吗?

作者:曾乃梁 | 浏览: | 时间:2019-09-25

中国武术在古代有一个发展的高峰,各门各派都有其代表人物,其开宗立派的祖师功夫高超,几乎神话,令后辈传人顶礼膜拜。 
“我辈的功夫比师父差远了,只学到师父的两三成。”这是武术界常见的话语。是谦辞?还是的确如此?

然而,俗话说:“有状元徒弟,没有状元师父。”一代更比一代强,今人胜古人,这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现代的竞技体育更是如此,乒乓球也好,羽毛球也好,拳击、柔道、跆拳道等搏击运动也好,其运动员的技术水平都是在不断发展提高的,当今运动员的水平是他们的前辈不可比拟的。只有中国传统武术似乎是个例外,总是沉浸在对古代先师的追慕中。
说到底,还是一个武术的继承发展问题,在武术大力发展、广泛普及的今天,探讨这一问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难道今人的功夫真的不如古人吗?
“功夫”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各个行业中,有高超技艺的人都可以称为有功夫,杂技、舞蹈等艺术,技艺高超的人,都可以说是功夫好。功夫,就是经过千锤百炼获得的一种高超技艺。从狭义来说,“功夫”就是指武术功夫。
首先,我们要说明的是武术功夫有其时代性,它的内涵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的。我们都很崇尚古代武艺高强的人,比如,过五关斩六将的关羽、常山赵子龙、打虎英雄武松等等,还有近代、现代的霍元甲、李小龙等等。但是,当代的武林英雄却比较少见。这样,人们就得出了武术功夫今不如昔的结论,认为现在的武术变成了花拳绣腿,没有功夫了。这里的“功夫”是技击格斗的技能。我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对武术功夫的理解也是片面的。

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是武术功夫概念发生变化的分水岭。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功夫的概念就是实战格斗,其他的健身、表演功能都是次要的。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术的功能就发生了变化,更多地强调强身健体了。随着现代化武器的发展,武术的保家卫国作用减弱了,必然导致人们对其技击作用的重视程度减弱(当然,在一些特殊领域,武术的技击功能还是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对其健身功能、表演功能重视程度则大大增强。所以,在当代,武术的健身功能突显出来,而其技击功能就退化了。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觉得,这是事物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许多传统的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都会有所淘汰、有所变革,枪炮、火器取代了大刀、长矛,飞机、火车取代了马车,这种历史发展的变革,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伴随着这种变化,武术的功能也必然发生变化。

武术的功能在冷兵器时代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有技击功能外,还有健身、表演、娱乐等功能,但是,技击功能是主要的,人们习武突出的也是其技击实战功能。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武术的技击实战功能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减弱了,健身,表演功能则凸显出来。
其次,我们也不能认为现代武术就是花拳绣腿。
建国以后,中国武术是向着健身和表演方向发展的。徐才先生把武术概括为五种功能:健身、修身、医身、乐身、防身。我认为,这种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新中国成立后,武术在健身领域大大地发展和普及;我们也应该看到,武术进入竞技比赛后,其表演比赛功能也是在大力发展的。在这些方面,武术的功能是大大超过了古代,尤其是太极拳的健身、修身、医身、乐身功能的发展,是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在竞技领域,现代运动员表演的武术,比过去的水平高多了,难度动作的增加,更增添了武术的表演性。所以,从这些方面看,武术的发展不是今不如昔,而是今胜于昔——武术在健身、修身、医身、乐身方面的功能大大增强了。

即便是武术的格斗技击功能,现代武术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比如,我们的散打运动,作为一项竞技体育,其技术水平也是相当高的,不比过去的高手差。他们的功夫跟过去的人没法比,不是一个时代,不具有可比性。我认为,他们的技术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都是专业训练出来的,水平是很高的,在国际比赛中也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然而,我们当代为什么不会出现古代那样的武林英雄人物,让人感到今不如昔呢?这是由于社会上已经没有这样的平台了。没有这样的平台,没有这样的环境,也就出现不了这样的英雄。比如关公,人们推崇他,不仅是他武艺高强,还有他的忠义,还有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所谓时势造英雄。现代的散打运动员没有像过去的李小龙、霍元甲等人那么出名,还是时代原因造成的。

霍元甲的时代是中国处于列强凌辱的时代,李小龙也是处于中国贫弱,被看作“东亚病夫”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英雄唤醒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所以,他们应时代的需求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中国武术英雄人物的出现,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他们或保家卫国,或打败了外国的拳王,一雪“东亚病夫”的耻辱,大大提高了民族的自信心,所以,他们成为民族英雄,成为人们崇拜的偶像。现在的武术散打运动员,也是技艺高超,也多次战胜外国选手,但是,时代不同了,也就不会那么声名显赫。
总之,对武术功夫,我们应该认识到,攻防格斗是武术的功夫,表演比赛也是武术的功夫。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武术在当代也分为了套路和散打两个分支。这两个分支是不能互相否定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功夫的发展,用发展的思维看待武术的变革。这样,我们就不会得出“今人的功夫不如古人”的结论。关键是怎么看待功夫?套路演练是功夫,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达到李连杰这样的水平的。李连杰不仅是武术运动员,还是影视明星,在国内外影响力很大。所以,现代武术技击功能有所下降,但是健身、表演功能却大大加强了。

第三,继承发展武术,技击攻防的技能不能丢。
尽管当代武术的健身、表演功能大大增强了,但是,武术的本质——技击攻防的功能,是不能丢的。比如,竞技武术这些年难度动作提高了,但是攻防含义不明显了。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强调武术动作中攻防含义的体现。如果没有攻防含义,武术和体操就没有区别了。所以,现代武术的发展普及,应该重视武术攻防技击的发展,不能把武术的攻防技击功能丢掉。传承武术的技击技术,除了办各种培训班,让懂得技击技术的老师广泛传播其技术,还要提倡民间的师徒传承,这样才能把传统武术中的技击精华传承发展下去。还有,武术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一些民间优秀的武术遗产继承下去,在申报时,要强调技击格斗的技能。

从武术的本质来说,其技击功能是非常珍贵的,它是武术的本质,但不是武术的全部。我们今天讲武术的功夫,既要讲其技击格斗的技能,又要讲其健身、表演、娱乐的功能,还要重视其文化功能。我们练习武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各取所需,喜欢探索技击的,就重视武术技击技术的研究;喜欢表演的,就注重套路的精气神的练习;喜欢健身的,就把它当作一种健身运动来习练。要全面认识武术的功能,全面推广武术。

当然,我认为,我们在武术技击功能的继承发展上,做的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如果把武术的技击技术丢掉了,我们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未来。总之,我们要“创新不离宗,继承不离本”,这个“宗”和“本”就是武术的技击功能。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