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震武林的少林棍法,竟源于一个烧火僧?
少林寺,一座嵩山山麓的千年古刹,它不仅作为“禅宗祖庭”而享誉佛教,同时,更是作为“武中道场”在海内外声名远播,逐步成为中华武术中最具影响的文化名片。那么,少林武术到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大量资料告诉我们,明代是古代武术发展的一个繁盛期。正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少林寺终于开始与武结缘,人们常说的少林武术(或曰少林武功)从此开始得以扬花吐艳。
从各种文献记载来看,少林武术早先闻名于天下的是棍法。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在提及古今拳家中,列有“少林寺之棍”,称其为“今之有名者”。其他如何良臣的《阵纪》、赵光裕的《武经标题正义注释》等书中,都对少林棍法有过介绍,特别是到了明后期,著名军事理论家茅元仪的《武备志》中,更是出现了“棍宗于少林”之说,时人对于少林棍之推崇,于此可见一斑。
然而,关于赫赫有名的少林棍法缘起,长期来有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说的是:元朝后期,各种社会矛盾异常激烈,加上严重的天灾,农民相继揭竿而起,最终酿成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的红巾军大起义。
有一天,一队红巾军人马直扑少林寺。寺内众僧对于红巾军前不久在一些寺院的烧杀抢劫早有所闻,眼见得这场灾祸即将降临少林,故全寺上下一个个吓得神不守舍,坐立不安,纷纷相问“这可怎么办?”无奈之下有人说道:“红巾军凶悍无比,我们还是逃命吧。”可少林寺乃千年禅宗祖庭,总不能扔下不管吧,但不扔下又怎么办呢?就在众僧惶惶不知如何是好时,只见有位蓬头赤足的老僧手持一棍从厨房里走出来说:“诸位不必惊慌,也无须担忧,对于这队红巾军,老衲自有御敌之法。”
众僧一看,说话的人原来是几年前来少林寺的一位老僧,因为这位老僧年纪已大,所以就让他在寺内烧火做饭。平日里他头发蓬松,光着脚,极少与人交谈,有空则闭目打坐,大家也不知道他姓甚名谁。此刻听他说有御敌之法,大家纷纷露出惊异的神色,心想你是何方神圣,竟敢夸下这样的海口?看到众僧的表情,烧火老僧微微一笑,说:“出家人不打诳语,诸位就等着瞧吧。”
说完,他持棍冲出山门,与来犯的红巾军战在一起。只见这位老僧犹如猛虎冲入羊群一般,所向披靡,尤其是手中那条棍棒,时而如狂龙腾跃,时而如虎豹出山,与他相战的红巾军个个被打得刀枪脱手,人仰马翻,最后狼狈逃窜而去。
目睹此情景,众僧们一个个惊呆了,待烧火老僧回到寺内,纷纷围上前去,感谢他使少林古刹免遭了一场荼毒劫难。随后,在少林寺主的请求下,这位烧火老僧将他的棍技传授给了众僧。等大家的棍法熟练后,他悄悄离去,不知所终,少林寺自此以后也就传习其棍技而不绝。由于该僧护持少林的神迹,众僧认为此人乃佛法中的紧那罗王显身,故尊称此老僧为“紧那罗王”,并将他持棍退敌塑成神像,作为少林寺的护法伽蓝,进而逐步形成了少林文化中特的紧那罗王信仰,至今寺内建有紧那罗殿,香火不绝。
值得补充的是,上述故事在文献中有不同版本。如明晚期程宗猷所著的《少林棍法阐宗·纪略》中记道:烧火老僧安慰了少林众僧后便奋舞棍棒,从厨房的烟囱里冲出,双脚跨立于山头之上,威风凛凛,犹如天神降凡,红巾军见此状十分惧怕,不战而退。寺内众僧也大吃一惊,惊呼“他是观音大士化身的紧那罗王!”事后,烧火老僧不见其踪影。为了纪念这位护寺奇僧,少林寺专门“编藤塑像”,供奉在寺,同时也开始传习其棍技。显然,该故事的神奇色彩更为强烈。程宗猷曾在少林寺习武10多年,紧那罗从烟囱里冲出御敌事,估计是他习武期间从师父或其他少林寺僧那儿听说的。
毫无疑问,被后人誉为“棍法之宗”的少林棍,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由众多武技家共同培育的结果。虽然在今天看来,紧那罗王传棍法于少林虽不乏神话色彩,但多少反映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少林棍法一开始是由外面传入寺内的。即便到了少林棍名已盛名天下之际,少林寺依然保持着与外界技艺上的沟通与学习。其中,嘉靖四十年(1561年),抗倭名将俞大猷传棍技于少林寺就是一个明显事例。所以,毋怪乎明代不同时期文献中记述的“少林”棍法在技术上有很大区别。如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中所记棍法内容,就完全不同于赵光裕《武经标题正义注释》中的“少林棍法歌”。
文章转载自《古代武术史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