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因为这6点!

作者:王本德 | 浏览: | 时间:2019-10-04

“快”与“慢”是截然相反的两种速度,但任何“相反”的事物,也都是“相成”的。按照阴阳学说,快与慢也是一对阴阳、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并且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与慢是相对比较而言,不是绝对的,所以不存在太慢与太快的问题。


具体到练拳来说,可以慢打,也可以快打,完全可以自行决定,并没有任何限制。甚至可以极慢,一个套路打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也可以极快,几分钟打完。但“慢而不断,快而不乱”。无论多么慢,仍要连续不断,不能“断劲”;无论多么快,也要一招一式合规矩,不能散乱。


一般讲,打拳可以有三种速度,即快速、中速、慢速,大多数人用中速。但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平时练拳要慢,能慢尽量慢,甚至有某先辈说过“越慢越好”,这也是太极拳一大显著特点。为什么要慢练?可以列出以下理由。


第一,慢练符合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渐变到质变。质变是突然的,快速的,而渐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漫长过程,是相对缓慢的,甚至是觉察不到的,例如岩石的风化、动物的进化、社会的发展、人体的变化等等。事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呈现缓慢的渐变状态。所以,与柔软(越柔软的事物越有生命力)、走圆(圆是自然界常态)一样,慢练与宇宙万物的演变保持同步,最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


第二,慢练符合人体内部运行节奏。人体内部的运行大都是比较缓慢的。体内的植物神经,即指挥五脏六腑运行的神经,要比体表躯体神经,传递速度慢得多。血液及其他体液的循环流动、肠胃的蠕动以及脉络的传导都是比较缓慢的。可能频率最快的是心脏,但除特殊情况外,相对速度并不很快。总之慢练最能与体内的运行节奏保持一致,因而能更好地促进身体内部各系统的健康。


第三,慢练才能全面体现太极拳的各项要领。太极拳是性命双修、内外兼顾,体用结合的拳术,在瞬间即逝连续不断的动作中,考虑顾及的方面很多。如在外形动作方面,一招一式都要规范,劲别、路线、方向、位置都要准确到位,做到开合有度,曲蓄有余,内外三合,上下相随,节节贯通,协调一致,手、眼、身法、步都要合规矩。在用意运气方面要心静体松,精神集中,去僵化柔,刚柔相济,循经走穴,气达四梢,用意识指挥控制每一个动作。要同时协调一致地完成这一切,只有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如果在修炼不深的情况下,快打往往会顾此失彼,破绽百出。太极拳的技击原则是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慢制快。所以慢练既是太极拳的特点决定的,也是练拳本身的需要。


第四,慢练可以养身。拳谚讲“慢练为养,快练为伤”。人体健康三分在练,七分在养。练身靠动,养身靠静。一味高强度快节奏的运动,大量消耗体能,反而对健康不利。在慢练中,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练中有养,养中有练。这种练养结合的练法,既活动了筋骨,通畅了气血,又涵养了能量。所以,长时间打太极拳,也不会疲劳,反而越打身心越舒畅,兴致越浓厚。这是其他任何运动形式不可比拟的。


第五,慢练出功夫。练拳主要是练功夫,“练拳不练功,到头一场空”。而练功除站桩外,在走套路中主要靠两条一是姿势低,二是速度慢。快可以利用惯性,慢则完全靠肢体本身的力量(在放松状态下,实际是重量)。特别是双腿,本来在屈膝与一实一虚的状态下,主要由一条腿承受全身重量,现在又要慢练,压力更大。这就对双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功夫也就是在这种状态下练成的。这对双腿的保健具有特殊的意义。常练太极拳的人双腿与膝盖都特别粗大有力,就是证明。


第六,慢练更能体现太极拳的艺术性。太极拳不但是武术,也是文化,是艺术。太极拳柔和,舒缓,圆活的动作所体现的高雅,优美的风格,给自己,同时也给别人美的享受。这种艺术美也离不开缓慢的节奏,而快节奏往往显示的是刚强的一面。所以慢练更可以在美的享受中发挥太极拳陶冶情操,涵养性情,净化心灵,提高人品的作用,也增强了太极拳的观赏性。


综上所述,慢练是太极拳所特有的、对健身有特殊作用练法,有很大的优越性,是太极拳的一大优势。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