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进七阻三”究竟作何解?

“进退必有转换,往复必有折叠”是经典拳论对太极训练进退往复的规律性揭示,但究竟如何落实这一要旨?笔者经过学理与实训,体会到“进七阻三”是一个简明的途径,且有较好的训练效益。现将其法予以简要介绍。
所谓“进七阻三”是指运拳行进动作时,把“进”的劲力当作七分,阻碍“进”的劲力当作三分,形成“进七阻三”。“进”是进了,但不是那么简单,有心意的引领,有气血的营运,有呼吸的参与,有上下的呼应,有左右的随顺,有周身的整合,有拳、我、天的合一,有虚实的变化,有阴阳的转化等。
分析“进七阻三”的训练要素,须特别关注以下几点。一是静乃至心净运拳。二是先练慢进,如贪快则无法体会此中滋味。至于是否可以练快,何时才可以练快,则据“进七阻三”熟练程度与拳势要求而定。三是以脐轮转圈、丹田磨气落实腰脊为中心。四是运用感觉效应。这点前人提供了丰富的训练经验,比如王壮弘先生倡导的运拳如在水中;李经梧先生首倡的“陆地上游泳”;有些拳师提出推掌出去如同推倒泰山;魏树人先生说打按式如同揭箱盖活叶;李正先生说打拳时手如同粘稀泥下滴而不使下滑;钱惕明先生设计的“村女推磨”等招式,都是感觉意象上言的。这可以借鉴到“进七阻三”的训练过程中。这里介绍一下意拳训练中“撑七抱三”的训练方法,即撑开出去是七分劲力而设想合抱向内是三分劲力,相应的合抱向内是七分劲力,撑开相阻则是三分劲力。这个方法的实质是落实用意引导动作,原则上可以用来滋润与充实太极拳“进七阻三”动作训练。下面举一个常见动作解说。
以野马分鬃左式为例,按动作简明要求,先右抱球,左脚虚提接近右踝,然后旋腰转胯左手引领左臂掤出,右臂后挒,在腰轴带领下,腿斜向出脚成左弓步。“进七阻三”侧重体现在“分鬃”中,左臂掤出与左脚斜进是同时在“三分阻力”中行进的,心意寂寥里,右抱式则吸气积蓄口水,“分鬃式”则呼气吞润口水,然后自然转换为右抱球与右分鬃式。在转换过程中,有一个退的动作,因为有进必有退,不先退则无法进,退就变成了“退七阻三”,即退七分劲力,阻力三分。手脚腰同时照应,形成周身一致。至于招式中进退并不明显的动作,则必有升降、开合、收放、展缩,参照此法训练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