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虎”非“抱虎”!太极这一招,弄晕许多人!

作者:张贤 | 浏览: | 时间:2019-12-03

杨式太极拳中“豹虎归山”一式,多有作“抱虎归山”者。有的传拳者据此释为老虎抱小虎归山,并进一步解释说:老虎很警觉,疑心强,当它携带小虎回山的时候,总要回头看一看,目的是怕有跟踪的,这一回头,虎的尾巴向后一扫,便是“抱虎归山”;并说具体用法是,当背后有人来袭时,我右腿绕到敌后,绊住对方的腿,右手往后一抽(扫出去,使敌跌出)。


在此,我有一个疑问。从字面上解释,“抱”是用手抱起。解说“抱虎归山”的人,在解释时,却弱化了“抱”字,而改为“携带”。大家知道,老虎在带小虎行动的时候是用嘴叼起,而不是“抱”,更不会是拟人化地“携带”;再者,老虎的习性一般是把小虎留在穴中,独自出去觅食,然后回来喂养幼崽,它何至于要带小虎出山,“抱虎归山”又从何“抱”起呢?


中国文字在如何用词上是极为准确、复杂的,尤其古代。假如非要说老虎抱着小虎出山玩了,又抱着小虎归山,那么凭着古人行文炼字的严谨态度,是绝对不会用一个极不恰当的“抱”字的,可用者如“衔”“叼”,均比“抱”字准确,杨式太极剑不就有“燕子衔泥”式吗?


再举例来说,同是“洗浴”这一动作,中国文字就有“沐、浴、盥、濯”等不同的字。简言之,“沐”,指洗头发;“浴”指洗身体;“盥”指浇水洗手、脸;“濯”多指洗脚。选用哪个字,就表明特指的某一具体行为。由此不难想见,前贤在命名拳名这一件严肃的事情上,不至于含糊其词,胡乱指代、借用的。因此,“抱虎归山”一说,确乎不成立。


杨式太极拳一代宗师李雅轩先生说:“此式有名‘抱虎归山’者,此系‘豹’‘抱’音同之误,因虎豹岂可抱乎?且与拳之形式亦不符也。”又说:“分明是右掌由胸间,左手平面部,扭项回头向右后方扑去,如虎豹归山之形势。”可见,这一式的正确名称应该是“豹虎归山”。李雅轩先生说到此式的正确用法是:“如对方在我右后向我上部来犯时,我便由左往右后转身以两手向其右臂或胸部,找其右侧面打截劲,连撑带扑冲去,势如豹虎躐山之状故名。”这一解释,既形象地说明了“豹虎归山”迅猛敏捷之势,更诠释了拳名和用法相互映衬、通俗晓畅的内涵。


对此,有拳友援引吴式太极拳中作“抱虎归山”,武式、孙式均名“抱虎推山”,陈式名“抱头推山”,即便同为杨式传人的陈微明先生和郑曼青先生在各自的著述中,均作“抱虎归山”为证,不赞同“豹虎归山”之说。


我个人觉得,无论是“抱”还是“豹”,关键在于哪种说法解释得通,符合拳意,接近事实。并非众口一词,就是正确的,真理不是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吗?李雅轩先生亲近杨师前后十余载,六十余年如一日,深究拳理,用功不辍,他对这一式的解释又无懈可击,作为后辈学人,在练习的时候也能循着李公的论述,契合拳谱,获益良多,因此,我个人服膺李雅轩先生之说无疑。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