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鲜军队如何练兵?一份记录中国武艺的文献揭秘!

作者:周伟良 | 浏览: | 时间:2019-12-04

十八般武艺,朝鲜军队的练兵指南


《武艺图谱通志》全名“钦定武艺图谱通志”,是一部记载中国明清传入朝鲜的十八般武艺,由朝鲜君主钦定的古代武艺图谱文献。该书历经朝鲜“宣”“孝”两庙,渐续完成。全书图文并茂,其图中人物,为朝式装束,编著者为李德懋、朴家齐。此书是在朝鲜训局郎(古代官职,负责军事训练)韩峤所著的《武艺诸谱》六技一卷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原先的“六技”分别为棍、牌、筅、长枪、钯和剑,后来又增至二十四技,被朝廷赐名《武艺图谱通志》。


作为朝鲜军队的练兵指南,它记载了中国明朝将士传入朝鲜的十八般武艺,其中也包括明清之际的拳法技理。


该书的一大特点是,所录诸般拳械技艺,都将套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书中的每种技艺都绘有势势相承的套路线路图。中华武术对于古代朝鲜武技之影响,于此可见一斑。


《武艺图谱通志》的内容除开始的“卷首”外,共四卷。卷一主要是记录了各类枪械,有长枪、竹长枪、旗枪、骑枪及镗钯和狼筅。其中的“长枪”即为大枪,“竹长枪”其实即中国古代的“竹枪”。关于“旗枪”,其枪式与大枪同,只是在枪刃下缚一小旗,其作用据书中介绍说:一来它是鼓舞将士的军中“擎执之器”,同时也是对敌格杀兵器。而“骑枪”,也即马上之枪。关于各种枪式的文字记述,均出自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与王晫的《兵仗记》等。


卷二的内容有双手刀、锐刀、倭剑。“双手刀”为戚继光《纪效新书》所传之长刀,“锐刀”的形制略小于长刀,而所谓“倭剑”,也即日本刀。在文字上,除了辑录《纪效新书》有关内容外,还有茅元仪的《武备志》《武编》及宋人沈括的《梦溪笔谈》及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


卷三的内容是介绍刀、剑、藤牌诸法。其剑法有提督剑、本国剑、双剑、马上双剑,刀法有月刀、马上月刀和挟刀,最后是配有腰刀与标枪的藤牌。书中记述的“提督剑”共有十四势剑法,关于该剑法的来源,编著者指出:相传源出东征提督李如松。“提督剑”一名,亦由此而来。“本国剑法”,俗称“新剑”,源出朝鲜新罗人黄倡。另外,其曰的“月刀”,也即大刀,同于中国的“偃月刀”;所谓的“挟刀”,也就是长柄刀,形如《武经总要》中的“眉尖刀”。


最后的卷四内容较为驳杂,其中既有与武技有关的拳棍,也有如“击毬”和“冠服”等。在有关拳法的记述中,几乎集中了当时中国最主要的相关武术文献,如戚继光的《纪效新书》、茅元仪的《武备志》、唐顺之的《武编》以及明清之际的内家拳法等,其所录拳法图谱,也即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随后的棍法,分为两种,一是普通的棍棒,书中主要辑录了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另一种为“鞭棍”。从形制及技法看,所谓“鞭棍”,其实就是《武经总要》中的“铁链夹棒”,其源起甚早。中国古代的链夹棒一般多用于步战,但在《武艺图谱通志》中,既有与长棍配伍练习的步战“鞭棍”,也有驰马挥舞的马上“鞭棍”。


明代武术理论对古代朝鲜影响深远


按《武艺图谱通志》“序文”所言,在明军将士入朝之前,古代朝鲜军中的武技种类极为单一,仅弓矢一技而已,明军将士入朝后,才将刀剑枪棍等传授朝鲜军队,从而陆续传习开来。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各种武技在朝鲜流播之时,当时许多与武艺有关的文献典籍也相继传入。据《武艺图谱通志》“卷首”的“引用书目”所记,该书引用各类中国文献典籍达140多种,其中军事著作就有10多种,包括明人程宗猷的《少林棍法阐宗》和清前期浙东黄百家著述的内家拳法等。还有,《武艺图谱通志·武艺诸谱·技艺质疑》中记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朝鲜宣宗训局郎韩峤与中国一位许姓游击将军围绕武技对话中,曾论及“一胆、二力、三精、四快”不过技之粗者,以及“道本一体,散为万殊”等,显然深得中国武术的技击要义,这也充分反映出明代武术理论对古代朝鲜的深远影响。


文章转载自《古代武术史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