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种分南北,两者咋区分?

作者:张大为 | 浏览: | 时间:2019-12-06

武术有南派北派之说,通常以长江为界,江南江北武术风格不同,故称为南派北派。很多传武爱好者经常在“南派功夫强还是北派功夫强”、“南拳就真的不如北腿能打吗?”等问题上争论不已,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理由。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先将二者之间的特点、分类理清才能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


南人注重敏捷,北人注重刚硬


以百年前的自然环境而论,北方气候严寒,饭食粗劣,多以菽麦玉米薯类豆类高粱为食,细菜细粮颇为少见。生长此间的人民,含辛茹苦,已成习惯。相比之下,南方气候温暖,饮食丰富,多食稻米,蔬菜鱼虾瓜果等副食充盈,一年四季农作皆有收获。受此影响,北方人多生得体格雄壮、筋骨强健。南方人相对而言较为纤弱身轻。


每当秋冬之际,南方人如初到北方,便会感到瑟缩萧索之意,极难适应。到了北风怒号之时,则几乎不能坚持。而北方人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毫无畏惧,即便冰雪覆盖大地,仍能驰骋雪原,奔跑自如。


何况当年,北方地广人稀,平原广阔无垠,宜于蹿奔跳跃的运动。秋冬之后,广大农民处于农闲季节,也宜于用习武打发闲暇漫长的冬季。南方由于多河湖港汊,宜于开展“卧牛之地”的运动。且由于经济发达,闲暇不多,使得南方人多专重于一拳之造诣,一法之精妙。所以南人注意敏捷、灵动、神奇变化的拳法,北人注重刚硬、猛烈、快疾的拳法。


南派武术与北派武术


南派武术较北派武术发展为晚。据说张三丰创武当内家拳传于关中王宗,王宗传于温州陈州同,陈氏将武当内家拳法带到浙东一带,这是北派南来之始,至明嘉靖年间以宁波人张松溪为代表。此后在浙东宁波等地一直传到清顺治年间的王征南,及其弟子浙江余姚人黄百家,并扩及湘、楚等地。


依此说法,武当内家属于南派,号称内家拳系的太极、形意、八卦三大门也自然应当属于南派。相对于内家的少林外家,则就是北派了。南派的拳种较少,而北派的拳种繁杂。南派以道家导引之术为根,兼利手足。北派以手搏为本,劲勇彪疾。


所以世人论及拳派,往往说:武当内家为南派,以柔为主,尚御敌;少林外家为北派,以刚为主,尚搏人。可事实是,除内家拳世间少见外,太极、形意、八卦三大内家拳后来都广泛在北方发展,且日益壮大。像太极拳家陈王庭,乃河南温县陈家沟人,杨露禅乃河北永年县人。形意拳家戴龙邦为山西祁县人,李洛能为河北深州人,刘奇兰为河北深州人。八卦掌家董海川为河北文安人。其徒程廷华、尹福、刘德宽等虽祖籍多在河北,但从董师学于北京。而在南方,号称南拳的诸派别却几乎都属于以刚为主的外家拳。这便引出关于“南北派”的另一种说法。


民间说,南派北派实是外家少林的南宗北宗。


初习入门,少林南派重在站桩,称之为“地盆”,或“地盘”。使下盘稳固如桩。少林北派重在踢腿、控腿、遛腿诸法,使腿脚灵活如手。少林南派讲气催力刚,步稳身守,拳势激烈,并常以发声吐气助长动作发力。传统南拳所需场地较小,素有“拳打卧牛之地”的说法。少林北派架势大,节奏快,讲蹿奔跳跃,闪展腾挪,起伏转折,跌扑滚翻,演练时需要场地大,有“拳打四方”的说法。


南拳北腿


由于南派重拳,北派重腿,少林南派北派也便称为“南拳北腿”。


而在技击方面,北派尚长手,南派尚短手。长手贵力足,拳至敌伤;短手能自顾,近敌而发。平时练习,非长手不能达气;对搏时,非短手不足以自保。所以,南派北派也互相借鉴交融,长短互用,刚柔相济。如今南拳也多见蹿蹦翻扑和多种腿法,北腿也常见缠、推、格、别的细腻手法。


北派拳种至杂,如少林、查拳、华拳、洪拳、炮拳、弹腿、戳脚、翻子、迷踪、六合、黑虎、梅花、罗汉、二郎等。


南派拳术不少是从北方传过来的,像广东丰顺的昆仑拳是从河南传过来的,南海的梅花桩是从河北传过来的,福建的太祖拳源于中原的宋太祖长拳,湖南、广东的岳家教传为河南人岳飞所创,广东的白眉拳和侠拳则来自四川峨眉山。


经过多年的发展,南拳拳种已极为丰富。现有广东南拳洪、刘、蔡、李、莫、蔡李佛、侠家、白眉、南枝、虎鹤双形拳等多家;福建则有五祖、白鹤、咏春、太祖、罗汉等多家;广西有周家、屠龙诸家;湖南有巫、洪、薛、岳四大家;湖北有洪、鱼、孙、孔、岳、严、熊门,及水浒门、巫家艺各家;浙江有洪拳、黑虎、金刚多家等等。


上述南拳北腿各家,几乎都属主刚的外家拳。


转载自《武林丛谈》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