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大师杨澄甫:高手的修炼法门,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太极拳是由底蕴丰富的太极文化孕育而生,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太极拳已融入全世界,很多人喜爱学练太极拳。学练的队伍之庞大,用老子的话说“随之不见其后”。但其中有相当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并没有入门真正的太极拳,对太极拳的认识存在误解。
三个条件
太极拳名家杨澄甫说,如果要练成一名太极拳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名师的指导、刻苦的锻炼、较高的悟性。
所谓明师是指对太极拳理论有精深的研究,具有较高功夫的太极拳家。太极拳名家许禹生说过:“一天一遍,只能保持不忘而已,一天练二遍只能熟练而已,一天至少练三遍才能长进。”而已故太极拳名家陈发科一天练拳四十遍以上,可称是刻苦锻炼的典范。所谓悟性,就是指理解能力和模仿能力。
由浅入深
在具备以上条件的基础上,习练太极拳者还必须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进行练习。必须有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云:太极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功之久,不能豁然贯通。
太极拳名家杨澄甫说: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武式太极拳名家吴文翰说:太极拳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训练程序,这个程序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是基本功,第二是拳架套路,第三是推手,第四是散手,第五是器械练习。这五个阶段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我们学习太极拳,要全面地继承。传统的太极拳训练是非常科学的,我们在学习太极拳时,要从整体上继承太极拳。
由以上太极拳名家所言可以明白,练习太极拳的过程大都须经过拳架套路、推手、散手、器械等过程。主要的锻炼内容是走拳架和推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走拳架是练习推手的基本功,推手是走拳架的实践和应用。两者相结合,最后功夫才会日臻上乘。
五个阶段
要正确掌握太极拳架的锻炼方法。按照太极拳名家孙南馨多年练习和授徒中得出的经验,必须进行五个阶段的练习。
第一阶段是学会拳架,并正确掌握姿势和动作。正如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所说,要做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
第二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将劲沉到脚底。如太极拳名家武禹襄的《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体。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
第三阶段的练习主要是发劲。发劲是在定势将完成之时,两脚蹬劲,头顶百会穴微微上顶,尾闾前送,腰脊命门穴处往后鼓劲,肩关节前后拉开,肘往下沉,掌则前送,身体有后坐之势,全身关节韧带似乎都有对拉拔长之意;目光向前方极远之处前视,似乎将近放至天边。“意远则劲长”。
第四阶段的练习主要是试劲。试劲时要看运劲是否起劲于脚,周身一家;发劲是否起劲于脚,劲由尾闾腰脊命门而臂而手,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使跳起。试劲是练习太极拳架能否真正入门的阶梯,试劲的成功,说明已能正确掌握太极拳内劲的运用和发放,太极拳的功夫亦也就可以日益精进。
第五阶段的练习主要是求虚静,即实中求虚的练习。用逐步加强意念的想象来代替真实的蹬脚、拧脚、运劲、发劲。最后则全部用意念,一片神行。在运动中,要细心体验空气对手、对脚、对全身的阻力,好似空气的气流如水般轻轻从皮肤表面摩擦而过,而且运动中所运行的路线不是一条线而是无数的点连接而成,即动、止、动、止,直到终点。这就是动中求静。太极拳架到此阶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持之以恒,再配上推手实践,自然就可达上乘功力。
分阶段推手训练也重要
当太极拳架练习至第二阶段以后,此时正确的姿势已经形成,已能做到劲起于脚,坐身松胯,两臂放松,这时就可以练习单推手。单推手练到粘沾连随,不丢不顶的功夫并熟练以后,就练双推手。双推手熟练以后,就练四正推手。四正推手必须认真,掤、捋、挤、按四劲分明。从单推手到四正推手,主要是练习粘沾连随,不丢不顶的功夫。粘沾连随的功夫是永无止境的。四正推手的粘沾连随功夫练至相当水平以后,结合拳架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就可练习听、化、拿、发四劲,以及各种手法,自由推手,同时研习活步、大捋,进入竞技性的实战推手阶段。
所以,太极拳博大精深,要掌握太极拳的真谛和奥秘绝非易事,只有锲而不舍,认真修炼,向着太极拳的“神明”而努力,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只有掌握了真正的太极拳,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太极传统文化。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