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渊源之:中华武术与中医养生的关系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3-15

武术界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它高度概括了武术与医学之间的关系,因为养生一直是中国古代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与养生都是在相同的历史背景下,在相同的哲学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武术的形成、发展几乎都受医学的影响,致使武术具有较高的养生健身的价值。


另外,武术的各种门派、各类拳种都十分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如导引、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少林拳、武当拳等要求清晨在山林古刹之中练功,吸收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和地气;要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即在艰难的季节中,依照时间运转规律来坚持练功,练就出真功夫;要求运用中医的“五运六气”、“子午流注”等理论原理,练习呼吸运转和武术套路中的身体方位。这些要求实际上就是把时辰变化和人体本身变化结合起来。


传统养生中强调“万物皆以负阴抱阳而生”。中国古代医学养生中的阴阳思想认为,人是一个“对立统一”体,人体的生命活动都是根据阴阳两级的相互变化而运行的,所以练习控制身体的阴阳平衡,方能收到健身健体的效果。武术直接受此阴阳辩证”思想的影响,如武木的攻防、进退、刚柔、动静、虚实、开合、前后等对立的矛盾都是根据“阴阳”这一原理来设计技击的方法。


形和神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中医养生中认为,“形”是人体的物质基础,“神”是人体的灵魂,是人的内在意志活动。中医这种“形神相关”思想直接影响了武术的发展。如武术技击的意义就在于用“神”来指导肉体之“形”进行格斗。武术外功强调练习“形”,内功强调练习“神”。武术套路要求“手眼身法步,精气神”的统一等。这种形神相关的思想不仅提高了武术的技击能力,而且还构成了武术与人体运动之美。


由此可知,武术是从古代中医养生学中汲取了营养,建构了武术的原理,提高了技击的技巧和创造了各式拳种和套路。同时,传统养生中的导引、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太极拳、气功等一直以来也是归属于武术的门类。


中国武术将精、气、神称为“三宝”,其与人体生命息息相关。武术养生则紧紧抓住了这三个环节,调意识以养神;以意领气,调呼吸以练气,以气行推动血运,周流全身;以气导形,通过形体、筋骨关节的运动,使周身经脉畅通,营养整个机体。


武术养生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1)武术是以阴阳、脏腑、气血、经络等理论为基础,以养精、炼气、调神为运动的基本要点,以动形为基本锻炼形式,用阴阳理论指导运动的虚、实、动、静;用开合升降指导运动的屈伸、俯仰,用整体观念说明武术养生中形、身、气、血、表、里的协调统一。武术养生的每一招,都与养生理论密切相关。


(2)武术养生强调意念、呼吸和躯体运动的配合,就是指意守、调息、动形的统一。意守指意念专注;调息指呼吸调节。动形指形体运动,统一是指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要达到形、神一致,意、气相随,形、气相感,使形体内外和谐,动、静得宜,才能起到养生、健身的作用。


(3)融诸家之长于一体,是武术养生的一大特点。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形成了融导引、吐纳、气功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源于导引的功法,如五禽戏、八段锦等;源于武术的功法,如太极拳、太极剑等。


动养生和静养生是武术养生的两大法宝。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其优势在于帮助生命节能,让你的生命之烛能常亮不灭……


有些人以为体育健身就是养生,武术养生就是健身。其实,这两者的内涵不同,其区别是:体育健身强调的是身体各个部位的锻炼,能够强筋壮骨,拉长筋腱、疏通经络,并起到保健、益寿的作用。而武术养生既强调外在身体运动型的锻炼,又强调内在的锻炼,即“精、气、神”的培养。所谓“养气”、“养神”、“养精蓄锐”等就是对武术养生之说的形象注释。体育健身是通过运动消耗一部分多余的热量,使身体强壮,但消耗了一些“精、气、神”。而武术养生则是增加“精、气、神”的养护,它是既开源又节流,有益身心的健康。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