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渊源之:中华武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中华武术起源
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国武术起源于古代战争,战国时期士兵们在战争中掌握的一些搏击竞技技巧经过慢慢的发展与演化就形成了后来的中国武术。
但是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武术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的人类用棍棒等工具与野兽搏斗,人们觉得野兽可以和很多人对抗,就开始模仿野兽的动作,从最开始的熊、狼、到鹤、蛇、螳螂等等。少林武术有很多也是相形拳,这个时代叫做拳术时代。而商代产生田猎更被视为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武术的起源没有确定的时间,先人在狩猎时掌握了搏斗的技巧,这些都为以后士兵在战场上应用搏斗技巧铺好了路。
除了这两种观点之外《中国武术—历史与文化》一书却提出武术虽然部分来自军事需要,但是大部分还是来自民间的私斗。军事用途的武术和民间武术的要求不同。
对于中国武术的起源的观点大致就这三种说法。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各有各的道理,毕竟中国武术的起源不能限制在某一段时间某一项活动上。
中华武术的发展
原始社会
兽多人少,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在与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产生了拳打脚踢、指抓掌击、跳跃翻滚等初级攻防手段,后来又学会了制造和使用石制或木制的工具作为武器,产生了一些徒手的和使用器械的搏斗捕杀技能,这就是武术的萌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促进了武术的发展。
商周时期
商代出现了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田猎 。利用“武舞”来训练士兵,鼓舞士气。出现了一部中国武术史上重要的著作《周易》, “一阴一阳为之道” 这本书有很丰富的哲学思想,对我国养生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其“易有太级,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基中国武术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汉时期
秦时期,盛行角力、击剑,有宴乐兴舞的习俗。鸿门宴中即有项庄舞剑。其形式更接近于今天武术的套路。秦时盛行的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等。此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编排起来的攻防连续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
两晋隋唐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武艺停滞不前。在晋代,练武活动已有“口诀要术”,武术初见雏形。隋唐五代时期,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
唐朝推行“武举制”,以考试的办法选拔武艺出众人才,并授予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民间和官方的练武活动。
两宋时期
内忧外患,战火频仍,广大人民常结社习武以求自保。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十八般武艺”一词也出现于宋代的典籍之中。
元明时期
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蒙古统治者限制民间习武,习武组织转为秘密性的民间组织,使武术发展受到极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国武术全面大发展的时代。明太祖先元璋主张“武官习礼仪,文人学骑射”。这样,明代不但拳法众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丰富多彩,开始有势有法,有拳谱歌诀。
清朝及民国
清朝统治时期满清贵族为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一度限制练武,所以清代的武术活动不如明代。但由于武术在民间已有广泛群众基础,加之当时存在许多反清复明组织,人民群众习武练功以图推翻满清统治之风反而使各种流派的武术更加纷呈于世。
到了近代,武术适应时代的变化,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武术的健身作用更为明确。
新中国的武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先后成立了各类专业协会,武术队等,形成了空前广泛的群众性武术活动网,为武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1985年,中国武术协会成立
1989年,散手(散打)成为正式体育项目
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武术首次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国际联合会成立总部设武术在北京
1993年,第七届全运会散打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2000年3月25日,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在国家奥林匹克中心举办
2002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武术为比赛项目
2008年,武术成为北京奥运会特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