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精髓之:蕴含在武术中的文化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3-15

任何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都是有其本体和载体的。这里所谓的本体与载体,是个借用的西方范畴;我们拿过来用以表示一个事物的缘由根据和实现方式的关系,并由此说明广义武术活动的基本状况。对于中国武术,我们可以分别从人体科学和人体文化这样两个不同的角度来予以探讨。前者揭示武术运动的肢体技术方式和身体运转机制,后者则揭示这技术方式和运转机制背后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样式。就人体科学的角度来看,作为技术体系的武术运动必须服从人类共同的生理生化、生物物理、生物力学、体质遗传以及心理演化等等生命活动规律。虽然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身体遗传特征略有不同,但其生理机制、活动规律却是完全一样的。所以,人体科学所揭示的规律只能说明人类身体活动先天自然方面的共同本质,而不能说明不同民族身体活动后天形成的各种特殊状况,因而自然也不能说明中国武术运动的特殊本质。就人体文化的角度来看,作为社会活动及相应的不同操作人群的中国武术,则又明显地受制于中华民族的特殊的生存环境、生存方式及其社会规定、历史演化,并由此而形成一系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不同人群的文化特征。它可以较好地说明中国武术运动的特殊历史本质。应该指出,任何身体技术方式固然有着全人类共同的生理和心理机制,但就一定身体技术表现方式本身来说,却又总是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表现出独特的文化样式。

 

(一)中国武术文化本体的形成和表现

肢体活动是环境应对的结果,中国武术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的一个突出的表现。它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历史发展结果和独特表现形式,一方面跟中国的释道儒玄、政治伦理、兵农医艺、日用百工等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绚烂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另一方面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历史进程。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其中融汇了中国的哲学、医学、兵法、技艺、教育、美学等,在一个特定的角度集中地表现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智慧。无论东西方整个身体活动中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审美情趣,都无不渗透了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国文化源于对生命现象的感悟,所以中国武术在文化精神上也大都围绕人的生命活动而展开。就个体生命来说,它十分讲究强身护体,延年益寿;就群体生命来说,它极其强调隆德尚礼、行侠仗义。中国武术无论形体动作还是活动形式,都深刻而且潜在地受到传统社会价值取向的支配。在方法论上,它又在古代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整套内外合一、整体圆融、直观体悟的基本特点,由此还表现出一种守内、崇实、尚礼和自娱、修性、保身的鲜明民族特色。这便在总体上跟西方体育所具有的那种粗犷的形体显示和激烈的竞争意识形成强烈的对照。它拿独特的风格,特殊魅力以及蕴涵的文化哲学价值,确实值得现代人去分析和探索。

 

(二)武术文化本体的不同社会载体

武术文化的本体不外是一种肢体冲突的应对技术体系;它并不是专门的职业技术规定,而是带某种普适工具性的生存技巧和应对方式。有道是“兵者凶器,备而不用”,狭义武术活动以生命养护为前提、以身体训练为主干、以技击应对为归宿;广义武术活动却又可泛化成各种不同领域的应对行为。从社会群体结构的角度来看,中国武术的文化本体分别依存于不同的社区人群载体中,由此进入不同的社会活动领域,于是便具有不一样的社会属性。不过其主干部分却一直都是江湖草莽生死博弈的生存技巧,由此确实远离宫殿庭院娱乐休闲的审美享受。时下有人把传统武术定义为什么“贵族运动”和“君子文化”,这显然是商业炒作的广告标签。身体教育是最早的基础性教育,夏、商、周三代文武不分,那时候的武士确有某种“贵族气”;但春秋战国以来礼崩乐坏、文武分途,“贵族气”已经很难见到,礼数程序由此也就被不择手段所肢解。武术技术长期生长于草莽江湖,从来都不是文化精英的专利。

 

总之,要探究中国武术的“本体”和“载体”,必须要把它摆在整个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上加以考察。通过这样的一个考察,我们不但可以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参照系,而且还可以通过中国武术这个技术模型去把握中国文化的独特性质和内涵。


文章来源《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