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精髓之:修身与习武的关系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3-15

作为一种技术操作,武术始终围绕生命应对展开,它要求操作者在身心平衡的基础上应对外界变迁,于此维系生命权利、保护生命安全、获得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在这里,生命应对必须要有应对的能量和技巧,武术的养生体系就是基于生命应对中强身健体和防身护体这样两个方面进行的。强身健体是防身护体的前提和基础,而且强身健体和防身护体二者的共同走向又都是生命的自我保全和自我实现。有道是“学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这里所说的“功”主要是指生命能量的强大活动功能或曰实践能力。武术的社会性技术体系必须内化为个体生命的操作应对系统,整体表现为生命机体活动的体能和技能。由此,武术的训练和应用不外就是操作者生命能量的涵养、储备、整合以及生命体应对技能、技巧的扩展、提高之统一,完全可以归结到大养生范畴。

 

(一)内向协调的“练身”

“练身”的着眼点是生命能量的强化和生理机能的优化,属于生命能量的管理整合。“身”是生命的“载体”,由此“练身”便是整个养生的基本切入点;它借助身体训练协调整合后天分化了的身心关系,夯实生命基础,优化个体生命的生理机能和强化其适应环境的活动能力,从而维系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武术的这个层面跟养生方向完全一致,表现为内向处理身心关系的“固体强身”,对应人身构成中的“形”和社会性的“器”。这是整体性的身体活动训练,其基本特点不在身心分离“极限突破”的表现生命,而在内外一体“整合协调”的涵养生命:从客体方面考察,它呈现为动静开合,强调松静为本,讲究固本培元;从主体方面考察,它表现为形神体用,提出意气领先,突出应变求久。这是人体一种特殊的心身运动,通过肌肉的舒张收缩活动和意念的兴奋抑制活动来调节人体生命过程,由此是身心一体、内外合一的。

 

(二)外向应对的“用技”

“用技”的着眼点是生存策略的选择和活动技巧的展开,是生命能量的应对经营,其功能跟西方的“卫生防疫”原则上相通,但活动范围却大大地扩展,由此可纳入广义养生范畴。这个层面明显超出狭义的养生,其作用力指向外部环境而不是指向内部异化;但这借助肢体技术的应对行为不但是生命活动本身的表现,而且也是生命机体维系和展开的必须。它对应人身构成中的“气”和社会性的“术”。它需要通过劲路往来应答以解决人体外部之敌我关系,其基本特点不在恃强凌弱“弱肉强食”的侵占掠取,而在以弱对强“尚智用巧”的自我防卫。讲求环境应对、卫生活命,其外部功能为攻守进退,内部状态为虚实刚柔,中介环节是“势”,通过敌我双方的关系态势去把握整个战局演变的可能性。有道是“敌势不外奇正”,它通过劲路问答那虚实变换、走位取势、乱环翻滚、刚柔并济的运动战,通过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扬长避短、借力打力,在舍己从人的被动形式中出奇制胜,由此实现“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主动内容,其背后意义在于身体能量的实际运行和生命功能的实现,并体系中国人自我保存的生命智慧。

 

(三)总体调控的“修性”

“修性”的着眼点是生命意义的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提高,是生命活动的自我实现。作为身体文化符号,任何肢体训练和技能发挥都是某种人性表现并反过来为其服务,其实质在于人类生命意义的自我觉解、自我实现以及防止异化和寻找可能。这个层面对应人身构成中的“神”和社会性的“道”,讲究勘破生死、超越自我、融入大化、合道归真,属于生命活动的超越方面,有点类似西方所说的“人的社会化”那“人格的形成”。其主要内涵是生命奥秘的探究和精神境界的提高,其基本特点不在“改造自然以提升人文”而在“回归自然而涵养人文”。中国武林修性在反求诸己中走出自我中心,又在舍己从人中重新发现自我;其特点不在循规蹈矩的接受统治,而在扬弃异化的自我解放。它解构“自然”与“人文”历史分化所带来的对立,具有生态链条永续循环意蕴,这跟我们所说那大养生活动完全一致。它特别强调扬弃异化那内向的悟道归真,具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伟气概;其物理学意义则是生命信息的导引和控制。这里所谓的“悟道归真”不外是指向整体把握世界终极问题的自我本性回归的深层探究,属于人类生命的自我觉解,其着眼点是操作者道德和智慧的升华,呈现为独立人格个性,对应人身构成中作为主宰的“神”和总体性的“道”。它借助文化符号进行自我反思,落脚生命活动的关系内涵和整体意义,探讨操作技能背后的社会功能,归宿于悟道怡情那人的自觉,表现为伦常日用的悠然自得,通过尽性立命以实现人的使命。


文章来源《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