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精髓之:武术的文化魅力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3-15

“以人为本”的人本理念在中西方都有悠久缘起。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曾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国学大师张岱年更是将以人为本与天人合一、刚健有为、贵和尚中并列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要点,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宗旨,更是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对人本理念做出的著名论断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的惊讶,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尽管中世纪的欧洲教会神权统治占据了主体地位,但是随后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重新倡导了人本理念,如提出的人文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思潮均是对此的良好回应。尽管中西方文化具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人本理念的认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相对于神、物来说,均将人看得更重要、更根本、更值得我们关注,人不仅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一切为了人,一切依靠人,二者的统一构成以人为本的完整内容。

 

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染的中国武术,其各门各派的拳谱家法开宗明义,几乎无一例外都首先阐明“武德”的重要性,“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德比山重,名利草莽轻”、“拳以德立,无德无拳”……这说明习武者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中国武术强调武德修养,主要是由于武术的技击价值,“打拳原为保身之计”,正如火药既可以提高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同样也可以作为进攻侵略他人的武器一样,关键看人类如何使用它。因此,武术尤其看中和注重思想品德、内在修养的提高,以此促进武术的健康发展。品行德性的修养主要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孝敬父母、疼爱兄弟、尊敬师长、助人为乐、和睦友邻,在人际交往中要谦虚为本、戒骄戒躁、仁义爱国,只有具备了这些优良品德才能在习练过程中得到众多人的帮助与指点,才能获得正确的修炼身体的途径,进而加速达到“神明”的境界。“击”与“德”的有机结合使得中国武术不再是一种形而下的“术”,而是成为华夏民族求“道”的特殊方式,我们的祖先正是通过个人的套路单练、“两两相当”的对练、临阵实用的散手这层层递进的练习方式,由此组成了传统武术的基本活动样式和技术发展的基本内容,从中深刻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技进乎道”的旨趣特征。长期以来,传统武术是以追求技击之道为本质属性,以此规定并制约着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并逻辑地延伸出了以技、身、性三者有机结合的基本价值体系,由此铸造了中华武术博大的文化景象。这也正是我们祖先的高明之处,“技击”只是中华武术练习层面的一种有形表达,是中华武术中有迹可循的形而下的“筌蹄”,强身健体是中华武术的外在依附和载体,其核心和形而上的应该是对“道”的体悟,是对个人道德修养的不懈追求,这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个人修炼过程,因而赋予了中华武术无限的魅力。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便是对中华武术“技”与“道”的精辟论述。


文章来源《武术养生文化国际传播研究》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