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传承之:武术对世界搏击文化的贡献
世界上所有的对抗性项目,唯有中国武术衍生出了套路的表现形式,这既是中国社会发展和武术价值分野的必然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和平因素和天下主义的必然诉求,武术的“打”改变了对“力”的态度,不仅拆解了“武”与“力”的联系,而且还以对“胜之不武”的批评,透露出“神武不杀”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在实践上,也通过一系列替代物,取代了双方身体的直接接触,将军事杀伤致命的暴力性行为纳入文明轨道;并以主体身体“苦行僧”的锻炼提高了武术主体对挫折的耐受力,以替代性行动和象征性行为释放了本能性的技击冲动。按照技击的本性来说,“击必中”“中必摧”“一击必杀”,即要求在武术实战中要有击打效果,按照圈内的话语叫作“搏杀”,但是这种技法显然与现代体育精神相违背,也与中国的文化精神不相吻合,于是在中国武术比试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策略性举措,如通过对“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度量评价单练套路的优劣;通过某些诸如银枪刺喉、头顶碎石、单掌劈砖、腹压千斤、气断钢丝、钢丝缠颈、汽车过身等功力绝技的比试以分高下;通过木人桩、沙袋等等价物替代人化对手;通过外人难以看出的小动作分出比试的输赢;通过言语的说招较技满足对武术技击的想象;通过技巧出神入化的“点到即止”来完成切磋技艺的本质要求,诸如此类的替代性策略一方面保存了中国武术的技击性,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武术的文化资源。
在所有搏击类运动中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太极推手,推手可以说是中国武术给世界的创造性贡献。太极推手是运用掤、捋、挤、采、挒、肘、靠等太极技法,通过借力打力的形式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由拳架向散手技击过度的运动形式。其宗旨是通过双方互相搭手做弧线运动,相互感知对方的攻击力量大小与方向,不断调整自己控制与反控制的准确性、精确度,化解对方的力量而使之失去身体重心,该项运动崇尚四两拨千斤、发人如弹丸、弹指一挥跌丈外、身体微动彼落空的技艺,体现了太极“身软如棉,劲硬如刚”的内在特点。太极推手通过皮肤知觉、气场感应、意念传递等形式完成智力与技艺的较量,推手歌诀曰:“掤捋挤按需认真,上下相随人难侵。任凭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可以看出太极推手是以防为攻,不主张举动进攻,以不伤害他人为宗旨,其理念是制服敌人而不予以致命伤害,要求以德服人、以智服人、点到即止、舍己从人,这一运动充满了和谐、巧妙和智慧,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敬畏的伦理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