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武术拳法中暗藏的“圆形”痕迹(一)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09-20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美学派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是圆形。” 在动态中以圆的形式出现仍是最美的。圆形无论是静止还是动态的都比其他形体包含有最大的空间和最多的容量,具有均衡、和谐、完善等许多美的特征。

      而武术运动正是通过人体不断地变化而体现出多种美学素材,从武术的产生、发展至今,处处带有“圆”的痕迹。

征。


少林拳

就少林拳而言,它的创始与佛教有着不解之缘,像坐禅入道、戒律互补,“圆”的应用都是“大乘派”佛教的特殊贡献。其中“圆”字是佛教各派僧侣和佛经中表达多种美感的专门词汇,常用的有圆满、圆通、圆融、圆遍、圆光、圆因、圆果等等。


在少林七十二武艺中各武技均要求“圆满”,也就是对套路结构严谨,攻防技术合理,起伏转折、动静、虚实恰到好处而言的。少林拳械的演练要求发力顺达,通融螺旋劲,躲闪圆灵多变,技击“滚出滚入”“曲而不曲、直而不直”,这些都说明“圆美学”的渗透。


太极拳

太极拳的产生,开创了“圆”的新世界。18世纪末山西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阴阳太极哲理解释拳义,“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太极拳论》认为:阴阳思想,既是世界观,也是审美观、伦理观,“圆”的思想贯穿太极拳的全过程,太极图是圆的,太极拳运动路线又多是平面或空间的小圆、大圆、立圆、斜圆、椭圆、半圆、弧圆、螺旋形,其动作又要环环相绕,处处圆活,似曲非曲,似闭非闭,忌直、角、滞、硬。能大圈归于小圈,小圈归于无圈者常以“螺纹”“滚珠”“车轮”喻之,惟妙惟肖,圆活之趣。


推手同样以圆形不断变化,实现听、问、化、发劲。推手同时讲究“曲中求直,蓄而后发”,这些完全符合宇宙实无始终,大化迁流,天地相继,时空无限不绝的规律。


八卦掌

《八卦拳学》也说“八卦拳术不外易数方圆二图之理”。八卦掌的主要特点是走转,寓阴阳掌法变化之奥秘于走转之中,圆为艺中之源,圆为术之母,万变不离其宗,尽在一个圆圈之中。


八卦掌在走转中换招变势,随走随变,且讲究“具三形备三势”。下盘腿脚如珠走玉盘,转如磨磨;中盘腰身如银蛇缠柱,游刃灵活;上盘手如拧绳,翻转旋拧。其身形要求顺项顶项,脊背团圆,两膀抱圆,虎口张圆,肩坠腰,腰坠胯,胯坠膝,膝坠脚,上中下三盘形成一个整体,身随不动,掌随身变,步随掌转,上下相随。不仅沿圆走转身体各部要“相随”,而且要“顺随”。即身随首,脚随膝,膝随胯,胯随腰,指随手,手随肘,肘随肩。相顺相随,不逆不亢。这种典型的运动中的五体匀称,也是圆的匀称。



所以说“巧从圆中生,妙从圆中得”,表现出了武术美学思想的深刻内涵。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