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术中“行走坐卧,都可练功”的练功方式(一)

作者: | 浏览: | 时间:2017-10-22

传统武术中的内功、外功,是前人在武术主体价值追求下所作的种种努力,而这种努力,进一步体现在武谚“行走坐卧,都可练功”这一“以尽人力”的思想观念上。


“行走坐卧,都可练功”蕴涵了两重意思,今天来说说它的第一层含义:

要求习武者将习武练功生活化


即传统武术的某些功法练习应该而且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而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内容也能够用来进行武术的功法练习。这种武术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武术化的双向渗透,使传统武术与日常生活最大限度地融为一体,从而使习武真正成为习武者的一个生存方式。这一要求折射出古人“担水砍柴,皆成妙道”的重行思想,如宋儒朱熹说的“凡日用之间,动止语默处皆是行”。



结合日常生活生产内容进行习武练功,这在传统武术中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实际也是一种因人、因地而宜的练武方法。如:

《峨嵋枪法》中记载,峨嵋僧人普恩传技程真如,初始,即通过採樵山中的方式以练其基本功夫;
  • 而陈鑫所撰《陈氏家乘》中记载:他上祖陈继夏磨面时不忘练功,“始以两手推之,依次递减,减至一指,则奔而推之”,显然是指功练法。

  • 据说山东梁山地区的农村里有许多开山的农民,其中有些习武者每天上山用手指提着三角形的钢扦头上山,以练指力。


以上材料,都是“担水砍柴,皆为妙道”习武观在广大平民百姓中的具体例证,充分体现出传统武术练功内容与日常生产生活内容在某些方面可异质同构、交融互渗的文化特点。


传统武术的“行走坐卧,都可练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日用无非道”的一种投射。作为观念认识,未必与具体的实践完全吻合,但它是传统武术文化的内隐组成。人们在学习或吸收一种知识技能时,必然会无意识地接受与该知识技能有关的文化观念,这也就是为什么“行走坐卧,都可练功”能够使广大习武者对它发生认同、接受的内在原因。同时,这种观念认同也必然会对习武者的实践发生潜移默化的种种作用。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