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手臂练成钢铁,螳螂拳有独家秘法?

作者:刘崇禧、李占元 | 浏览: | 时间:2018-05-04

螳螂拳 是出现较晚的武术技术流派,其套路是在考虑了“武和艺”、“技与健”密切结合的前提下创编出来的,它惟妙惟肖地展现了螳螂攻守、进退的技击特点和动态。既有气魄雄伟、勇猛顽强的格斗气势,栩栩如生、形象优美的艺术性,又有强筋壮骨的健身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练习螳螂拳可使人体各部分得到全面的发展。


手臂部分


螳螂拳以密集多变,矫捷迅疾的手法著称于武坛。运动或技击的过程中,手臂的伸缩变化比较频繁。防守或待攻时,两臂回收至胸前,强调将力量含蓄于内;进攻时,放长击远,有“甩肩抖腕”之势,力达拳面或掌端,做到力发于腰,顺于肩,达于手,力通“三节”(梢节、中节、根节)。这种时而收,时而放,时而短,时而长的运动形式与特点,要求腕、肘、肩关节灵活自如,协调一致,以提高上肢各关节的伸展收缩能力,使肌肉和韧带得到全面的锻炼。



螳螂拳将臂功的训练视为基本功的一部分。所谓“两柄似钢”,主要是指前臂的功夫要像钢铁一般的刚硬。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是由于该拳的技击法则决定的。螳螂拳的手法细腻多变,进攻时多以尺骨和挠骨一侧为力点,通过挎、格、挂、拨和手腕的勾、采、刁、拿等技击手法,扫清进攻道路上的障碍或破坏对方的防御。对螳螂拳而言,“拳是两扇门”的含意,包括前臂是主要的防守和御敌手段之一。


因此,臂功和手腕功是学习该拳的必修科目。经常进行训练,可使腕关节灵活自如,强而有力;尺骨和挠骨能承受较大的冲击力;周围的肌肉丰满而富有弹性。


腰胯部分


螳螂拳在运动和技击的过程中,主要依仗腰部的左转右旋,前倾后仰来滑脱、闪避对方进攻的手法和路线,从而寻找空隙进行反击。同时腰部的运动又建立在两腿屈膝下蹲,重心下沉的基础上,靠胯部来维持平衡,两胯内收、夹嵌,使身体重心沉实稳健,利于腰部的旋转及灵活的“进”、“退”。拳谚中谓之“拧腰不走胯”。这种以腰为轴,以胯为核心的运动特点,有效地提高了腰、胯及大腿肌肉的力量、韧性及灵活性。


脚步部分


螳螂拳在运动和技击的过程中,常依靠步法的变化而创造进攻和退防的有利条件。玉环步是螳螂拳独有的步型。在套路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出现次数多,而且许多动作或步利的衔接和转化,也往往是通过它来完成的,就是在螳螂拳技击技术中也经常应用。玉环步较弓步、马步等步型的负荷量和运动量大得多,经常练习该步型,可增强腿部肌肉的耐力、弹性和力量。


螳螂拳是一项比较激烈的运动项目,拳谚说“两脚踏定十字步(玉环步),抢开两臂似闪电”。这就是说,一动就要像电闪、流星一般的快速,同时要求迅疾地爆发寸劲。


器官系统部分


螳螂拳套路短小精悍,节奏鲜明,快速有力,勇猛泼辣,有一气呵成之势,能改善神经系统对人体内脏和运动器官之间的协调性,提高内脏的机能,增大肺活量,加强血液循环,促进呼吸和新陈代谢。


螳螂拳一方面要求气沉丹田,另一方面强调运用从鼻腔、胸腔到腹腔以至再回到鼻腔周而复始的深呼吸,从而有利地提高了横膈膜的上下推压移动的幅度,对呼吸系统和腹腔内脏器官的蠕动都有良好的影响和锻练价值。


从健身的角度来讲,螳螂拳有比较广泛的适应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演练形式。如青少年和身体强壮者,可以练习发明劲、寸劲;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年龄较大者,可以练习发暗劲、柔劲、有时还可明劲与暗劲、寸劲与柔劲相互穿插地交替进行,自我调整和掌握运动量的大小。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