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也懂剑?16字说明剑技之道!

作者:周伟良 | 浏览: | 时间:2019-06-27


赵文王热衷剑术,昼夜斗剑比试死伤惨烈


公元前299年,曾以“胡服骑射”享誉历史的赵武灵王让位于他所宠爱的次子赵何,即赵文王。赵文王是位天资聪慧的君主,没几年的功夫,他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


可是,这位赵国君王一度非常热衷剑术,尤其是喜欢观赏斗剑士之间的真打实斗。为此,他命令朝臣四处搜寻善于搏杀的剑客,据说当时客居宫门左右的斗剑士竞达三千余人,每天昼夜都有剑士进行惨烈血腥的斗剑比试,赵文王却好之不厌,每年死于剑下的就有一百多人。三年下来,赵国朝政荒废,国势衰赢,几个周边邻国蠢蠢欲动企图趁机进犯。


为此,赵国太子悝非常担忧,召集左右幕僚说:“你们中间有谁能说服大王停止这种斗剑比试,我赏他千金。”幕僚们说:此事恐怕只有庄子能行。


太子悝携千金厚礼请庄子


听到幕僚的建议,太子就派人带上千金去请庄子。可庄子没接收,他随同使者一起来见太子,问道:“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厚礼?”太子说:“听说先生非常贤明,谨此奉上千金,但先生不愿接受,我还能说什么呢。”



庄子说:“听说太子请我,是想改变赵王对击剑的爱好。假如我游说赵王而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又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肯定遭受刑戮而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金钱呢?反过来,假如我能说服赵王,又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我哪一样求得不到?”


太子说:“说的也是。不过我父王所相见的,只有斗剑士。”庄子说:“我知道,可我也善于剑术。”太子说:“是吗?我父王所见之剑士,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短衣紧身,时常瞪着眼睛而说话结巴。见到这样的人,父王才喜欢。如今先生如是穿儒服去会见父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那么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


庄子允诺,觐见赵文王


三天以后,庄子穿上新裁制的剑士服装面见太子。太子就与庄子一起去拜见赵文王,而赵文王正拔出利剑等待着庄子。庄子不急不忙走进殿内,见到赵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文王说:“先生有何见教?还让太子先作引荐。”


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以剑术来参见大王。”赵文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无人能阻。”赵文王听了大喜,说:“先生之剑真是天下无敌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以可乘之机引诱对方,虽然晚于对手发起攻击,但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文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之事再请先生。”


庄子论述“三种剑”


为此,赵文王用了整整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斗剑比试,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文王说:“今天请先生与剑士们比试。”庄子说:“我已盼望很久了。”赵文王说:“先生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如何?”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用。不过我这里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赵文王说:“那就请先生讲讲这三种剑吧。”


庄子说:“三种剑有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庶民之剑。”


赵文王问:“天子之剑怎样?”庄子说:“天子之剑,以燕溪的石城山为剑锋,以齐国的泰山为剑刃,以晋国和卫国为剑脊,以周王畿和宋国为剑环,以韩国和魏国为剑柄;还用中原以外的四夷作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并由五行来统驭,以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之开阖变化,依照四季之季节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上可割裂浮云,下能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使诸侯听命,天下宾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接着,又问:“诸侯之剑怎样?”庄子说:“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做剑锋,以清廉之士做剑刃,以贤良之士做剑脊,以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以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曰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寒暑;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宾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赵文王听得兴趣盎然,接着再问:“庶民之剑又怎样呢?”庄子说:"庶民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说话结巴。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人脖颈,下可剖人肝肺,这就是庶民之剑,犹如斗鸡,故其生命价值对于国家毫无意义。如今大王拥有一扫六合的地位却喜好庶民之剑,我私下为大王鄙薄之。”


听完这一番话,赵文王牵着庄子来到殿上。此时,厨师献上食物。赵文王惭愧地围着坐席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请安坐下来定定心神,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之后,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那些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庄子说剑”故事见于《庄子》一书的“外篇”。关于该故事的真伪,历来学者有所争议,但其中记述的“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十六字剑技之道,清晰反映了先秦道家“反者道之动”的思想,也在中国武术史上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诸如后来明代俞大猷《剑经》中提到的“后人发,先人至“以及太极拳理论中的“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等,都显然与此一脉相承。


授权转载自《中华武术》杂志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