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宝加入的天地会为何信仰少林文化?

作者:周伟良 | 浏览: | 时间:2019-10-26

韦小宝,金庸武侠小说《鹿鼎记》中的男主角。一次偶然事件,韦小宝被江洋大盗茅十八带到北京,偶入皇宫,结识康熙帝,擒鳌拜,入天地会,拜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为师,是天地会青木堂香主。在金庸笔下,韦小宝的故事传奇又有趣,而他与天地会的故事也是武侠片中的经典。


韦小宝加入的天地会是清代民间秘密结社之一。以拜天为父拜地为母得名。又名洪门,俗称洪帮。天地会以反清复明,替天行道,劫富济贫等作为口号。它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影响深远的民间组织,不仅在清代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在辛亥革命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这个天地会是如何产生,又与中国武术有怎样的交集呢?


公元1736年,年仅25岁的爱新觉罗·弘历登基,是为乾隆帝。然而,这时期的清王朝,各种社会矛盾已日益激烈,各种民间秘密结社活动空前高涨,正如《红楼梦》中所说的那样,“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就在“民俗素称悍强,动则聚众械斗”并有“结会拜盟”风习的福建,一个名叫“天地会”的会党组织出现了。


“天地会”是该组织的对外所称,其内部自称“洪门”,天地会是个有着浓郁的习武风习的秘密会党组织,即使到了近代以后,有些洪门组织依然把习练武术作为对成员进行“基本教育”的内容之一。天地会的武术活动在其后的中国武术史上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如洪拳、五祖拳名的出现,莫不与此有关,唐豪先生在《少林拳术秘诀考证》中曾考证过清末《少林宗法》所附录的《拳谱》,认为该《拳谱》“就是天地会所传的洪拳”。


为了对付清廷的搜捕镇压,天地会有着一套独特的纠众传会手段,被记载于内部的《会簿》中。《会簿》是天地会的秘籍,也是该会维系纪律、彼此联络和传徒结会的凭证,其内容大致包括组织缘起、诗歌、对联、问答、手势、茶阵等。不同时期的《会簿》,其内容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随着天地会的组织发展和斗争需要,《会簿》也在不断增益变动,但是,其中有关征西鲁故事、诗歌、对联和一些问答的内容则基本一致。《会簿》中详略不一的少林僧征西鲁故事,是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以说,少林僧征西鲁故事是天地会成员的共同信仰基础,也是“福建少林”之名之所以形成的文化成因——少林是天地会洪门成员剪不断理还乱的一种“文化情结”。


《会簿》中有关少林寺僧征西鲁的故事大意是:康熙年间(1662—1722年),有西鲁番入侵,地方上不能抵抗,于是赶紧上奏朝廷。朝廷即刻发榜招集天下英雄,承诺能退兵者封官赐爵。少林僧知晓此事后前来揭榜应招,还说不用朝廷将士即能驱敌。果不其然,少林僧出征后即打败西鲁得胜回朝,但他们谢却康熙帝的封赏,仍旧返回少林寺诵经清修。谁知稍后有佞臣向皇上进谗言说,区区一伙少林僧徒不用朝廷一兵一卒就能击退强敌,一旦他们谋不轨,那还了得?如不趁早铲除,必成朝廷后患。康熙帝不辨奸忠,竟然派兵将少林寺焚毁,众僧大多惨死,仅逃出18人,在逃亡途中,又有13人被杀,余下的蔡德忠、方大洪、马超兴、胡德帝和李色开5人后与万云龙等相遇,他们在福建云霄高溪庙结盟,创立了天地会洪门,五人共推万云龙为大哥,其余蔡得忠等五人也即天地会内尊称的“洪门五祖”。


事实上,仔细阅读史料不难发现,天地会有关的征西鲁之说,本身是一个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发展的过程。在乾隆末年被清军查获的一份天地会盟书誓词中,通篇无少林僧征西鲁之事;至嘉庆二年(1797年)的一份“传会花帖”和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一份盟书誓词中,其内容较前者有所发展,文中已记有“甘肃省城(成)都太平府太平寨少林寺”及“五房”等字样,而且“五房”的人名中,有4位与后来《会簿》西鲁故事中的五祖名字完全相同,但依然无少林僧征西鲁之事;直至嘉庆十六年(1811年)官府获得的一份广西天地会《会簿》中,才初次出现情节简单的少林僧征西鲁,该故事在后来的《会簿》中被不断丰富、润色,民间盛传的所谓“火烧少林寺”,其实即滥觞于此。


其次,就征西鲁故事的真实性而言,至少存在两个疑点:一是在清代史料中绝无少林僧被朝廷征调出战之事,这也是少林武术活动在明清两代的根本差异点之一;二是康熙朝中从无少林寺被朝廷焚毁之记录,相反在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帝玄烨还为少林寺御书了“少林寺”和“宝树芳莲”两块匾额,并无少林遭火焚、众僧被杀戮的惨剧。


文章转载自《古代武术史话》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锦瑟


分享至:

扫一扫,加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