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技传承之:武术进阶的学问
中国武术的个体建构过程,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练功”过程。其核心内涵是肢体综合应对能力的训练养成,背后的实质则是一个“浓缩”了的人的发展过程。它在操作上是身体教学、运动训练和身体锻炼、身体娱乐的统一,在技击上是战斗力形成和战斗力发挥的统一,在哲学上看则是人和自然在一定条件下的双向生成和演化,最终落脚于人的自我实现。其内容属于人的主体性的提高,其过程属于非遗传信息的传递。它实际上是群体文化信息世代传递的学习过程,个体经验信息逐步积累的练习过程,以及综合上两方面的应用和创造过程这三者的辩证统一,从一个特定方面反映了人类文化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特征。中国武术的功夫类似文化上的修养,不仅是一种外在普适性的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内在特化亦即个性化了的技能和技巧。它是练功过程和练功结果的统一,包括有技术熟练、功力增长以及智慧成熟、道德圆满这样两个方面。其进程大体有“着熟”、“懂劲”、“神明”三大阶段。
(一)见招拆式:“着熟”练体
“着”也作“招”,俗称“着术”、“着数”、“着势”,用以指称中国武术身体活动的具体操作形式、动作姿势,也指特定的技击方法和交手实践的着力点,强调其在肢体冲突中的攻防意蕴。它在武术中有“操作”、“架势”、“招式”、“姿态”等综合含义,要求人们讲招式、盘架子、正姿势。李雅轩先生云:“拳术中的一腿一脚,一掌一拳,皆可说是一着。”打拳过程中通过各种身体动作姿势构成一定的“着法”,并通过这各个不同“着法”的连贯运转而构成整套的武技拳械套路。每个“着法”及其变化都有一定的攻防应对含义,并由一定的手型、步型、身型和手法、步法、身法、眼法的变化组合而成。离开这些具有特定攻防含义和人体运行机理的招式着法及其变化规律,只是漫无目标地手舞足蹈,那是很难称之为“中国武术”的。
(二)劲路问答:“懂劲”应对
作为一种挟技持力的活动,任何招式动作都必须要有身体力量的推动,所以武术构建的第二阶段便是动作背后的懂劲应对;它要求人们讲劲力、悟劲路、会走化,特别讲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意到、气到、劲到”。这里所谓的“劲”,更多地指一种可操控的特殊力学结构和用力方式,其要并不在一己力量的绝对值大小,而在不同力量于一定背景上的关系和态势。它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与方法,于己于人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和动态传递等方面都已经得到了自身操作目的性和效率性的提高,特别是避免了“后天拙力”堵死现实力量变换的可能;由此可以看作升华了和有调控的特殊力。中国武术有多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劲力”,这些“劲力”运转变换则构成“劲路”,其发挥威力也称之为“劲道”。在防身御敌过程中,多数武术通过这各种不同的“劲路”去因势应变地发挥自身的技击功能。没有“劲路”灵活变化运转而去硬拼体力,也是很难称之为中国武术的。
(三)意念运行:“神明”逍遥
“神”,其原始含义是天上主宰的神灵,后引申为一种阴阳不测、神妙万物的功能,由此说明一种主客同一的“自由”状态。这阶段要求人们讲意境、明阴阳、求虚静。在中国武术中“神”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一指人的精神状态;二指大脑的主宰意识,或大脑功能;三为人体功能的综合体,所谓“在足能行、在手能握、在舌能言、在鼻能嗅、在耳能听、在目能视”;四是对全身内外的协调能力,所谓“神者形之用”也,如此等等。就技击的角度来说,“神明”主要是指让对手“摸不着头脑”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云:“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悦:“遇敌致胜,变化无穷,微妙莫测,窈焉冥焉,人不得窥者谓之神。”拳谚常云:“拳打不知”,《太极拳论》亦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即此之谓也。
文章来源《至武为文——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