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渊源之:中国传统武术流派的形成与繁衍
流派就是武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风格与表现形式的技术派别,其原因是极为复杂的。中国武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流派众多。据20世纪80年代武术研究统计显示,当时传承有序、拳理清晰、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武术流派超过百种,由此可见中华传统武术发展之盛。
武术流派的出现最初表现为各种兵器及其使用方法的多样性,这与军事武艺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毕竟在军事产生的初期,军事武艺与武术的融合度极高。汉代的《兵技巧》-书是最早的武术专著。此书重点讲解了射法、拳法、剑术等方面的技术,并对武术进行了分门别类,这可以视为武术流派的萌芽。同时期的武术专著中也出现了“法”“家”等武术流派的专有名词,如《典论·自叙》中“余又学击剑,阅师多矣。四方之法各异,唯京师为善”;《论衡·别通》中“剑伎之家,斗战必胜者,得曲城、越女之学也。两敌相遭,一巧一拙,其必胜者有术之家也”。总之,汉代军事武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武术技艺的规范化和多样化,为武术流派的创建和发展拉开了序幕。
汉代之后,武术流派开始以器械为标识来分门别类。在特定时期内,武术流派的产生是兵器使用技术进步的标志。如:枪术中形成了杨家枪、马家枪、石家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等流派;棍术中形成了少林棍、青田棍、巴子棍、紫微棍、张家棍、腾蛇棍、东海边城棍、俞大猷棍等流派。
随着古代战争规模的扩大和作战方式的转变,不同兵种之间的分工与协作成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武艺在军事领域作用的弱化促进了其在民间保家自卫领域的渗透与转化。这一时期,掌握武功技艺的人们逐渐将其改造成为维护宗族利益的工具和私人健身的手段。而中国古代社会以家庭本位主义和宗法制度为特征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方式,使武术在宗族内部、结社组织内部以及师徒间狭小的范围内流传,最终形成了武术流派千枝百蔓的景象。
在传承与创新中逐步成型的武术流派,其形成与繁衍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通过拳种流派支系繁衍的方式。如太极拳最初由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族人创立,此后此拳法在族内世代相传,直到传至第十四代陈长兴时,始传外姓杨露禅,从此太极拳开始由一地传向全国,形成如今的杨式、孙式、昊式、武式、陈式等流派。二是通过对一些技法特征相同的拳种进行归类,促进了流派的壮大。如源自嵩山少林寺的少林拳,通过对一些流传到民间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继承创新的拳种的合并,形成了一个内容庞杂的少林派。三是通过融汇诸家拳派的方式。清代一些以武会友、相互交流的活动较为普遍,由此通过对诸家拳派的融合,创立了一些新的拳派.如蔡李佛拳、五祖拳等。四是与其他项目的交融和借鉴。如通过武技与气功的交融,“练形以合外,练气以实内”的宗旨被广泛认同。清代流传的心意六合拳、太极拳、八卦掌等,尤其注重气的练习,追求意、气、力、行的有序配合,从而达到内外双修的目的,极大地提升了武术的健身功效。